●李丹丹 张锐云
我国拥有近40亿亩草原,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稳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多年来,我国将草原生态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从“天人合一”的科技突破到“取之有度”的价值转换,再到“和合共生”的协同合作,我国的草原生态保护正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例如,生态治理中人工干预占比偏高,对自然规律与生态系统内在机理的系统性把握不足;生态价值转化渠道单一,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动态平衡机制需要完善;跨区域协同治理存在壁垒,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融合效能尚未充分释放;等等。如何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呵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
科技赋能,推动草原保护从“经验型”向“智慧型”跃升。融合传统智慧的治理模式,尊重农耕文明的自然规律,在草原生态治理技术研发中加大草品种选育生产、退化草原植被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及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核心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发推广力度。鉴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植被、动物、土壤、气候等要素的动态变化,并充分考量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借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智慧,在关键生态节点设置智能围栏以实现禁牧休牧的动态化管理;将物联网传感器嵌入草场,打造“数字牧场”,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草原生态保护进行智能化管理。
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格局。广泛推广“草光互补”“林草复合”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将传统“轮作休耕”的智慧与现代光伏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协同发展。加快培育草原碳汇交易市场,搭建完善的草原碳汇计量、监测与交易体系,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牧民的经济收益。着力培育草原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业,促进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有机统一,达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循环,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开辟路径。
增强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加强不同地区间的协同合作,共享草原生态保护的经验、技术与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草原生态问题,加强草原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加强草原重点实验室、长期科研基地、定位观测站、创新联盟等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用协调机制,提高草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