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二师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的千米井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牢牢扎根在煤海深处。从副井提升机房的方寸天地到井下巷道的岩壁之间,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扛起了矿井亮化、物料运输、供风供电的重担,成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红色引擎”。他们就是机运区党支部的党员们。2024年,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机运区党支部荣获“兵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方寸天地里的铿锵玫瑰
7月26日,在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机运区副井提升机房的仪表盘上,指针在红绿区间跳动,操作台后的两名女工目光专注,手指在按钮间灵活移动。这个被称为矿井“咽喉”的地方,是全矿物资运输和人员上下井的生命线,而守护这条生命线的,正是机运区党支部精心培育的“娘子军”班组。
党员杜娟还记得她刚来时的场景:老式提升机的操作全凭经验,报表记录不完整。
为规范操作、确保安全,杜娟带着班组的4名女职工把《提升机安全操作规程》拆解成32个操作要点,贴在控制台旁的看板上,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全员过关考核。如今,班组资料柜里的记录本,条理清晰,字迹工整,来检查的上级领导都忍不住赞叹:“这笔记,比办公室文员的记录还细致!”
“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这是杜娟常挂在嘴边的话。提升机每班要完成40余趟提车任务,从井下物料运输到人员接送,每一次启停都关乎安全。有一天深夜,仪表盘突然显示油压异常,正在值班的杜娟立刻按下急停按钮,带着组员分头排查。当发现是油管接头轻微渗漏时,她跪在设备旁用扳手紧固螺丝,油污顺着袖口钻进衣服,冰凉的液压油溅在脸上也顾不上擦。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杜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女职工付钱钱说。
十余年里,4名女职工已记不清在杜鹃的带领下,处理过多少起突发故障:开关安全回路断线时,她们练就了“听声辨位”的绝技;防跑车装置指示灯失灵时,她们摸索出“手动联控”的备用方案。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的奖牌挂上墙时,杜娟和姐妹们欣慰地笑了。对她们来说,最大的荣誉是“十余年零差错”的安全纪录,是井下矿工那句“看到提升机灯亮,心里就踏实”。
深夜组建的红色突击队
2024年3月18日深夜,选煤楼下的主变压器突发短路,整个矿井陷入停电危机——通风系统停转意味着井下氧气将逐步耗尽,排水泵停运可能引发淹井事故。
正在值班室整理党员档案的机运区党支部书记李帅东抓起安全帽奔向现场。党支部副书记马朝前,党员任友中等人默契地跟了上来。
“电源倒换工作必须在十分钟内完成!”李帅东在临时碰头会上斩钉截铁地说。他蹲在变压器旁用矿灯照亮线路图,手指沿着电缆走向快速滑动,党员们分头行动:马朝前带人架设临时电缆,任友中协调配电室切换开关,当井下主通风机重新响起轰鸣时,工友们的额角已挂满汗珠。马朝前抹了把脸笑着说:“党员就是矿井的保险丝,关键时刻不能熔断。”
深夜两点的寒风卷着煤尘掠过矿区,更换变压器的硬仗才刚刚开始。由5名党员和工人组成的突击队身影在探照灯下格外醒目,58岁的任友中背着手电筒,弯腰检查起吊绳索。
“任师傅您歇一会,让我们来。”一名年轻党员想接过任友中手里的扳手,却被他摆摆手拒绝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扛,当年突击队里我可是先锋”。
马朝前站在吊装指挥台上,对讲机里不断传出他沉稳的指令。当2.5吨重的新变压器被稳稳安放到基座时,任友中靠着墙根掏出降压药,就着矿泉水吞下,望着朝阳里泛着晨光的天空,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机运区党支部就像这井下的电缆,时刻带领我们给工友传导温暖与力量。”任友中说。
九十天的攻坚克难
2024年夏天,新疆金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决定冲刺国家矿井新标准化一级达标,计划4个月完成建设改造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却面临各基层区队都没有富余人员的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机运区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向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党总支主动请缨,完成这项工作任务。
机运区党支部会议室的黑板上,“90天攻坚倒计时”的红色数字格外醒目,270台液压支架、1台采煤机要从老工作面回撤,再转运到新工作面安装,每台24吨重的液压支架,都需要像绣花一样精准运输。
“实行双跟班制度,党员必须盯在现场。”李帅东在动员会上说,11名党员分成两组,每组连续跟班12小时,无缝衔接盯守运输线。43岁的党员高富强把铺盖卷搬进了调度室隔壁的休息室,他给妻子发了条信息:“最近工作任务重,孩子拜托爸妈多费心照顾。”
液压支架转运的巷道仅有0.5米宽。党员和工人们在弯道处画出精准的转向标记,用红漆标注出安全距离。当30吨重的采煤机需要通过陡坡时,高富强趴在地上观察轨道受力点,指挥工人用千斤顶配合绞车缓慢移动。大家的安全帽下都冒着白气,被汗水浸透的工装能拧出水来,却没有一个人肯去通风口多歇一分钟。
“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守在战斗一线。”高富强说。有一次,他和工友在井下搬运一个支架,支架突然发生倾斜,他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身体顶住,身后的党员迅速找来木楔加固。
“当时我就想着不能让设备砸了轨道,那可是重要设备。”事后高富强轻描淡写地说,却没人知道他后背被擦伤的地方结了层黑痂。
井下中央供电室改造成了必须攻克的难关,要在坚硬的岩石区开凿出数十米长的巷道。
“这对我们从未涉足岩巷施工的机运区来说,无异于‘在钢板上绣花’,但我们党员必须上,有困难必须向前。”马朝前坚定地说。
职工马洪文至今还记得,凌晨3点的巷道里,风镐撞击岩石的声响震耳欲聋,党员带领大家跪在冰凉的地板上作业,汗水顺着安全帽滴在地上,瞬间混进煤尘里。
“手上的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最后成了茧子。”党员向其林向记者展示着掌心的老茧。
90天,在机运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地坪铺成了平整的水泥地,电缆布置得整整齐齐,供电室里的工具摆得像列队的士兵。
“以前下井像打仗,现在上班像回家。”老职工龚学龙擦拭着变电所的玻璃笑道。
看着以前的旧生产区如今成了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的样板,党员们布满油污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巷道里的温暖接力
2024年6月10日下午,机运区井下综采面突然传来呼救声。党员严复坚循声跑去,发现职工欧建贵瘫坐在煤堆上,脸色苍白。严复坚立即背起欧建贵,在工友赵朝景的帮助下,徒步40分钟走出井口。
“快送医院!”走出井口的严复坚大声说道。在医院的病房外,疲惫的严复坚和工友们一起,默默等候医生的诊断结果。当医生告诉大家,“再晚一小时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时,大家脸上顿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救助工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严复坚说。
得知欧建贵的病情后,机运区党支部立刻安排工人轮班陪护,党员们自发凑钱买了营养品前去探望。
“谢谢你救了我的命。”病房里,欧建贵握着严复坚的手激动地说。此刻,屋外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严复坚的脸上,显得那么温馨。
职工张显勇脸上的愁眉,是被机运区党支部一点点熨平的。张显勇家住库尔勒市,他的妻子常年患病,工资一大半都用于妻子的治疗。每天,他还要乘车数小时回去照顾妻子,十分不便。党支部一班人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在支委会上决定:“先解决张显勇的矿区住宿问题,再申请补助。”
后来,党员们利用休班时间粉刷了矿区闲置的一套宿舍,为张显勇申请了大病救助金。当张显勇一家搬进带厨房的新宿舍时,脸上挂满了笑容。
“党支部处处为我们工人着想,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真的很感动。”张显勇说。
在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的煤海深处,机运区党支部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矿灯,照亮着安全生产的前路。在这里,党员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在艰难的任务前冲锋,让红色堡垒在煤海中愈发坚固,让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