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在“历史地看未来”中等一个“说法”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6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白云昭

伴随着全国集体性的高温天气,2025年的暑期档迎来了急剧升温的历史性时刻。

在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超级光环下一路沉寂的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南京照相馆》的出场回暖。从超前点映高呼“把真相留住”到全网为“背后的历史”点赞,再到央媒出场“守护不能忘却的历史真相”。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电影的纪念主题叙事终于在《南京照相馆》的一片叫好声中迎来了自身的高光时刻,用“5日5亿”“8天10亿”“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破10亿影片”“9天登票房年度榜第三”等骄人的数据接力鸣放了大银幕的礼炮。在“为南京老百姓重新夺回历史叙事权”的自豪感和“摄影师哭着拍完”的催泪弹双路加持下,相关话题也被密集引爆,口碑一路狂飙。从影片“30个小细节”的逐帧“抠像”到与《南京!南京!》等同题材电影的对比分析,《南京照相馆》一路凯歌高奏,甚至被戴上“近十年最佳抗战电影”的桂冠。

近些年少有如此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片。

战争电影不好拍,重大历史题材的战争电影更不好拍!从《屠城血证》到《南京1937》《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再到《五月八月》《南京!南京!》《栖霞寺1937》《拉贝日记》《金陵十三钗》,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鲜少有如《南京照相馆》这般获得交口称赞的。要么是如《屠城血证》《南京1937》在震惊的罪恶影像中掺杂中外男女主角情感佐料而对主线剧情造成扰动;要么是像《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因对受难女性的呈现尺度问题饱受诘责;又或者如《黑太阳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那样近乎纪录片腔调而匮于故事性的共情代入。

客观来讲,导演申奥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使用原创性的元素或手法,他所调用的叙事路径和情节元素都是此前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所广为采用的。就吉祥照相馆洗印大屠杀照片并使之成为罪证的完整情节,即已在1987年的《屠城血证》中作为一个配角情节出现过。在《屠城血证》中,范老板受日军强迫冲印照片,牺牲自己帮助展涛(电影男主角,鼓楼医院医生)逃脱,最终借美国人凯蒂之手将照片带出了南京。申奥将这个小小的配角故事擢拔放大,使之延伸扩展。虽然“近十年最佳抗战电影”似乎还言之过早,但称其为故事性最好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并不为过。

申奥会讲故事,也深谙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的分寸感。在“不逾矩”与“逾矩”的“两步走”之间,他巧妙地拿捏了二者分殊与融通的契机。

“不逾矩”,即不跳脱出既往叙事的成熟范式和语言结构。除却故事本身已在《屠城血证》中的完整呈现,《南京照相馆》尽管不似“前作们”均直接移植历史纪录影像和照片并将其降格为故事“次重”元素,而是将照片作为核心符号,围绕其展开了一场民族痛史的回溯和记忆展演,但影片所延续的元图像方法故事主线模式依然没有脱离“前作们”的故事模型和话语逻辑。譬如穿梭在影片中的外国摄影师、王广海、林毓秀、老金……这些出场的人物和诸多情节,都已在同类题材的“前辈作品”中多有呈现。换句话说,《南京照相馆》构筑了一个通往所有同类题材电影的窗口,这些作品叠印在一起,构成了关于南京受难庞大且厚重的“叠写体”历史记忆影像库。在电影中,“底片”被精心设计成记忆框架装置,成为负载亲善假象与屠城真相的双重储忆晶体。通过天然具备的自反阐释,“真相”得以曝光、显影和传播。

“逾矩”,即如何突破既有同题材电影的组织系统和故事阈限,前者是为了努力向当下的“潮流”靠拢,后者则为了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征调民族的战争记忆和视觉经验,构建更大范围的视觉链接和精神互文。其中的一个重要改造即藏在林毓秀的人物身份之中。片方悄悄置换了同类题材电影中常用的“戏子”(《屠城血证》《八佰》)、“女学生”(《拉贝日记》)以及“妓女”(《金陵十三钗》《八佰》)符号,转身为毓秀换上了电影演员的标签。其中既有因为摒弃历史纪录影像资料而刻意为之的“影像补偿”,也应是迫于“元电影”审美潮流而做出的有限迎合,甚或与主创们张扬的迷影意识有关。但正缘于此,《南京照相馆》不仅巧妙避开了“前作们”因为“历史纪录影像资料+照片”双路阐释而造成的证据干扰和代入疏离,更以时髦做法完成了“电影中电影”的当下适配。在收回被历史纪录影像分流的影像阐释权后,《南京照相馆》展开了自己的意义升华。“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里闪现着的加勒万河谷铁血誓言,片尾照片与现实场景的“合体”也在“回头看”的逻辑里构成对当下与未来的映射。

“我们依然活着,因为我们一直在抵抗”。《南京!南京!》海报上的这句主题语,恰恰寄寓着我们以光影之力抵抗时间遗忘本性的决心。有些故事需要被讲述,也必须被讲述。对“昨日”的持续记忆,不仅是反抗遗忘的技术机制,更是照亮“今天”乃至“明天”的火炬。我们需要的不是“摆摆样子嘛,跟拍电影是一样的”轻飘飘的国殇梦回,而是“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的战地警钟。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30万遇难同胞,并非是对战争本身的伤逝与追怀,其根本是对无辜生命被残暴剥夺的祭奠,是对历史真相与正义的坚定声明。我们要为曾经“活过”的人讨一个交代,要一个说法!

这是《南京照相馆》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些“后来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