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良技增效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有效解决了玉米全生育期水肥供给以及生育中后期田间管理难等突出问题,实现了玉米单产水平和水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奇台农场模式”增产、节水、省肥、省工效果明显,为兵团农业绿色高效生产和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智慧管理增效益

“水稻长势好于去年同期,试验田的几个品种已到灌浆中后期了,比其他地方要早灌浆20多天……”8月7日上午,在四师六十八团三连一片稻田里,新疆禾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杜亚敏认真察看水稻长势后欣喜地说。

六十八团是兵团规模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水稻专业示范村镇。

产出好稻子,育秧是关键。去年,六十八团投入1500万元打造兴边富民行动示范项目,建成了一家智能化育秧工厂。这家工厂引进了自动化播种生产线以及13台循环立体式育苗设备,单批次可育苗4万盘。

“传统育秧‘靠天吃饭’,正常是30多天一个周期,需要投入的人工多、效率低。”杜亚敏介绍道,工厂引进了循环立体式育秧床,配备专业的雾化加湿和喷药装置,可以精准调控育秧温度和湿度。

“水稻秧苗适合的生长温度在20至32摄氏度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我们就开启排气扇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就使用加温器加热。就像做实验一样,在这里,影响秧苗生长的各个要素都能主动调控。”杜亚敏进一步补充道。

循环立体式育秧床的应用,提高了秧苗质量,保障了秧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同时,将育秧周期缩短为18至20天,在一个育秧季实现了多轮育秧,为种植户每亩地节约人工费用约200元。

目前,兵团粮食作物处于田管关键期,各师市通过采用无人机巡田、智能农机喷药等方式,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兵团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兵团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生产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建强队伍优服务

在一师十二团,连片的稻田郁郁葱葱。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脚踩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稻田中,对苗情进行全方位监测。负责植保的农技人员运用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设备,对田间病虫害及气温、湿度进行全天候监测,精准预判病虫害发生趋势,提前发出防控预警。

近年来,兵团农业农村局加大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强化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兵师团连四级农技推广机构上下联动、专家服务团队与农业科技特派员直面职工群众、“土专家”深度参与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

“玉米出现黄叶,该怎么办?”“玉米植株高矮不齐,会影响产量吗?”……在当下玉米田管关键期,九师一六三团连队农业技术特聘服务员微信群里,有人发布了这样的求助信息。

很快,一六三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环保中心高级农艺师吴红英作出了回应,通过到田间地头实地走访,向相关种植户了解具体情况后,给出了明确建议:“你这块地底肥足、墒情也好,应是连作引起缺锌,问题不大,补锌就行。”

这样的场景,在兵团团场连队已是常态。

8月5日,八师一四四团举办麦后复播大豆现场观摩技术交流会,特邀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战勇,八师石河子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刘振海等专家,为15个连队的连长、农技人员“传经送宝”。

今年3月以来,一四四团农技推广部门围绕大豆选种、栽培、除草、初花期控制旺长、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术指导服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兵团累计动员各级各类农技人员30835人,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队150余个,沉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570期,培训职工群众133万人次,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72个,服务覆盖农作物1532.85万亩。

一系列新技术、新措施、新服务的推广应用,为兵团夏粮单产水平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打下了坚实基础。兵团将持续攻单产、强科技、提标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