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智慧工地筑就公路“新筋骨”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5版:十一师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明娟 通讯员 范晓斌

清晨8时20分,兵团建工市政交通集团西山公路项目部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施工员张大正快步走到闸机前,人脸识别系统瞬间亮起绿灯,“验证通过”的电子提示音即刻响起。在他身后,智能摄像头扫描着全场。钢筋清脆的碰撞声与电子设备低沉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独特的工地“晨曲”。

这幅充满活力的场景背后,是新技术与传统施工方式的悄然更迭。在项目的预制梁场核心区域,智能张拉设备早已自动开启校准。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着张拉力数据,闭环控制系统据此精确调节油泵压力,将梁体的预应力偏差牢牢控制在1%以内,使工程质量风险大大降低。紧邻的智能压浆系统也同步运转,自动精准控制上料、搅拌、压浆全过程,确保浆液水胶比和压力值稳定,使梁体孔道压浆合格率跃升至99%,既提升了后期桥梁的耐久性,又节省了维护成本。张拉压浆全过程数据自动记录并存档。

视线转向百米外的钢筋加工中心,是另一番智能化“织锦”的景象。数控滚焊机高效运转,按照预设参数自动缠绕着箍筋;灵巧的机械臂划出精准的弧线,双枪焊接臂火花飞溅。对于技术要求极高的盖梁骨架焊接,焊接机器人通过坐标定位系统精准识别钢筋位置,在火星四溅中稳定地完成多层多道焊接作业。“焊缝平整度远超国标要求,更关键的是彻底避免了工人长期暴露在焊烟下的健康风险。”技术负责人王工紧盯着监控屏上实时回传的焊接参数介绍道。

与此同时,在工地的“智慧大脑”——指挥中心内,项目安全总监何松柏正轻触着巨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实时的数据流清晰地勾勒出工地的“生命体征”:70余名在岗工人的定位点在三维地图上闪烁,多台塔吊的荷载运行曲线平稳延伸,PM2.5数值稳稳落在安全区间——物联网技术将工地每一个角落的细节尽收于此。“以前揣着对讲机‘跑断腿’,现在连两公里外预制梁的养护湿度都一目了然。”何松柏边说边将屏幕画面放大,焊接机器人金色的火花在监控屏上清晰可见。

部署在预制区、加工区、材料区等关键区域的AI智能监控系统如同守护工地安全的“哨兵”,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丝风险:安全帽带没系好、反光背心穿着不规范、作业区域出现可疑明火……这些以往靠人眼巡查的隐患,如今都被强大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在短短10秒内锁定。一旦识别异常,刺耳的警报声会立刻在现场响起,同时预警信息和精准定位也瞬间推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上。“以往发现隐患并处理平均需要1个小时,现在10分钟内就能快速响应、闭环解决。”何松柏轻点系统后台,屏幕上一闪而过的红色热点清晰指向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从预制梁场的毫米级精度控制,到钢筋加工中心的机器人手臂灵巧作业,再到AI“哨兵”无死角的守卫,智慧工地的技术红利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一条承载着智慧基因的公路,正从天山脚下加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