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除夕话年俗

日期:01-28
字号:
版面:第04版:纪实       上一篇    下一篇

●吴永煌

团场早期的干部职工,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平日里大家一起工作,说话时大多会为别人考虑。可到了过年,尤其是除夕这一天,大家却各自保留着故乡的习俗,各行其是。

我的父母都是皖西南人,父亲有了家室后才来到新疆,母亲进疆时也快30岁了。他们对老家的年俗了如指掌。在我小的时候,一到过年,母亲常说几句老家的年俗。尤其1977年那年过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讲得最多,也最认真。

除夕那天,我们一家人起得比往日早,早饭吃得很简单。上午10时刚过,母亲就张罗着做年夜饭了。父亲在旁边打下手,蒸、炸、煮、炒,没一会儿,屋子里飘满了饭菜的香味。

弟弟妹妹站在一边,时不时看向桌子上的饭菜。要在平时,母亲会说:“馋了、饿了你们就先吃点。”可这次却没有,她很认真地说:“今年讲个规矩,一家人没坐好,谁都不要动筷子。”

当最后一道菜端上桌,母亲朝闹钟看了看,对我说:“刚好12点。你带弟妹们去放炮辞岁,放完了回来吃年夜饭。”

我们放完鞭炮回来,母亲却说:“再等一下,你们爸爸还没到。”

等父亲放下棉帘子,把门关好坐到饭桌边,母亲这才解释说:“这是规矩,也是礼节,吃饭要等大人先落座。老家除夕特别是中午吃年夜饭的时候,要把大门关上,一直到初一早起放鞭炮才打开。除夕这天不串门,不借东西。”

那天,母亲讲起年俗来,真是头头是道:年夜饭要一家人都坐下了才能动筷子;家里如果有人在外没有赶回来过年,也要摆上一套碗筷、一把椅子;吃鱼不能翻鱼身……她说这些年俗寓意丰富,表示“团团圆圆”“阖家团圆”“平平安安”的意思。

母亲还说,年夜饭必须要有鱼、鸡、糕、圆子和蒸菜,寓有“年年有余”“大吉大利”“步步高升”“团团圆圆”“蒸蒸日上”之意。鱼要整条的,象征着“有头有尾,富足有余”。

母亲过日子一向很节俭,对粮食很珍惜,平日里都要求我们吃饭一定要把碗里吃干净。那年吃年夜饭时,她却特意提醒我们:“碗里要剩下一点哦。”说是“有吃有剩,五谷丰登”,寓意是“年年有余,秋有收成。”

上世纪70年代,团场生活物资比较匮乏。即便如此,每年做年夜饭,母亲也总能整出10个菜来,用她的话讲,年夜饭必须有10道菜,日子才过得十全十美。实在没有食材可用,母亲就切个苹果,凉拌个酸辣土豆丝什么的,怎么也得把菜数凑够。

我刚工作那年,团场十字路口多了个卖肉摊。有了肉,母亲做菜的花样就多了起来,胡萝卜红烧肉,玉米粉蒸肉,青椒炒肉丝,凉拌肉皮冻……荤菜挤兑了苹果和土豆,满屋飘香。

母亲看我们吃得香,听得也很认真,就学唱起老家的年俗民谣来:“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初三初四嗙当一下。”“嗙当”在皖西南一带是和他人唠家常的意思。

等母亲唱完,父亲指着闹钟说:“快下午4点了,该收拾干净辞岁了。”父亲说,在老家中午吃年夜饭,到下午4点就算完年了。这也叫“过早年”,有抢彩头的意思。

母亲这才高兴地挥着手说:“收收收,完年了。你们有兴趣,等收拾完了再继续讲。”

年夜饭吃完了,桌子也收拾干净了,母亲又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起老家的年俗来。

那年的除夕,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天就黑了下来。我和弟弟妹妹们都困了。母亲看了看闹钟说:“这都夜里11点多了,该洗洗睡了。”

等弟弟和妹妹睡着了,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两个小红包,放在他们的枕头下面。临睡前还嘱咐我说,大年初一早点起来,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放鞭炮迎新年,然后去给邻居的叔叔阿姨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