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现锁
进入腊月,铜器声便陆陆续续在各村响起。
在我的家乡河南西平,铜器就像鞭炮一样,是过年的标配。我们那里过年喜欢闹年,闹年就要热热闹闹。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里,孩子们手中的鞭炮便零零星星地响起来。村里有名望的老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打铜器的事。其实这事不需要商量,一拍即合。从仓库里拿出铜器,用袖口擦去铜器上的灰尘,拉出来街上试打一番。鼓声敲响,边鼓在手中翻飞,铙、镲、锣同时响起,人们便三五成群地围过来,这就像一声宣告,从此只要一有空,人们便凑过来打铜器。铜器声从白天到晚上,几乎没有停过,大人在铜器声中忙年,小孩则在铜器边上玩耍,有时手痒,在大人歇下来的时候也打上几下过瘾。
爷爷是打铜器的好手,他打边鼓,跳起他的罗圈腿,边鼓在手中翻飞,有时候他还把脖子一伸一缩,做出搞怪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爷爷还是“推小车”的高手,别的村坐小车的腿不会动,爷爷的小车腿是会动的,这也是我们村最出彩的节目,一直保留了多年。
老人嘴里总是说:“城东喇叭,城西铜器。”原来我们村是有喇叭的,很长,一般人是吹不响的,后来失传了。
闹年在元宵节达到高潮,出灯是重头戏。铜器声从东面,从西面,从南面,从北面的村子传来,起起落落,此起彼伏,村子就显得有些寂寞。铜器声在村头轰轰烈烈陡然响起,锣鼓喧天,迎接的鞭炮也噼噼啪啪响起,人们就开始向村头涌来,舞龙灯,耍狮子,推小车,跑旱船,二鬼摔跤,河蚌戏鹤……铜器向村里推进,鞭炮在队伍前响起,狮子就在大头罗汉的引领下,摇响脖铃,一个直立,扑门而进。礼物挂在堂屋,狮子进屋,在大头罗汉的摇铃中,温顺地走过房子的角角落落,最后上方桌,上条几,一个转身,礼物就进入狮口。有时方桌搬到院里,狮子便开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一个个方桌摞上,狮子就一层层上去,惊险时人群一阵惊呼,狮子自然安然无恙,最后总要摇头摆尾地与人群亲近互动。
送走一拨,时间已晚,村子渐静,有人便脱衣入睡。忽然锣鼓声又起,人们就赶紧穿好衣服,兴致勃勃地向铜器声跑去。有时怕冷,钻到被窝里不想出来,但外面的喧闹比被窝更能诱惑人。迟迟疑疑中,还是穿好衣服,加入观看的队伍。
看灯是乐,出灯也是乐。有一年寒假,我们村出灯,我什么都不会,被安排打旗。来到村口,旗幡摆开,铜器响起,人群便潮水般涌来。鞭炮响起,村子欢腾。出灯归来,已是夜过三更,收起铜器锣鼓,悄然回村,兴奋地谈论今天出灯的趣事。月光皎洁,还有几盏天灯没有灭,静静地挂在枝头。收好家什,一拉遛坐在靠墙边的苞谷秆上,接过递过来的白酒,一气灌下,再吃几口果点。分得的一瓶酒,或者一包烟,都是块儿八角的东西,一声“明天出灯,大家都早点来”,人们便四散而去。门是家人留着的,狗早在门口摇尾相迎,锁好院门,推开房门,径直走到床前,倒头便进入梦乡。
去年,我所在城市的电视台邀请我做了一期《我们的节日——元宵节》节目,我除了讲述电视台规定的内容,还介绍了家乡西平大铜器。规定内容我说得有些磕磕巴巴,但说到西平大铜器,我便滔滔不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西平大铜器,有1400多年的历史……”录制结束后,主持人感慨地说:“谭老师,说到大铜器时,我看到你的眼睛在放光。”
我说:“当然了,因为那是家乡的大铜器,刻在骨子里的新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