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新质生产力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新路径。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生产力的极大增长和物质财富的高速积累,但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究其根本,西方国家的发展建立在粗放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之上,经济发展背后是沉重的环境代价。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两难困境,中国没有模仿部分西方国家“去工业化”或污染转嫁的做法,而是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新路径。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核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绿色技术突破、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将推动制度变迁,引发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绿色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也将促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兼顾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
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发展新方案。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发展不足。在有限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限制下,发展中国家既不能盲目追求“可持续”或“减少消费”,也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必须有选择、有限制地进行工业化,走生产力优先发展的绿色道路。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通过为世界各国提供多元化的绿色、优质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发展中国家可以优化对生态财富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此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与发达国家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生态治理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实现共赢。
新质生产力丰富与创新了绿色生产力理论。西方的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只是围绕绿色发展中的部分问题对新古典经济学思想进行了重新校准,本质上依然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在其指导下无法突破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根本对立。与之不同,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吸收了中国古代自然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将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将环境与经济视为此消彼长的对立面的固有认识,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这一理论将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核心,要求通过非线性、颠覆性的系统创新对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进行整体性变革,为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指明了道路。(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