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随着蛇年春节的脚步临近,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今年春节,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到来,让传统年味儿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更加引人注目,“非遗名牌”再次被擦亮,展现出勃勃生机。
春节,是中华民族赓续千百年的传统习俗,是每个“小我”与“大家”共同承载的文化记忆。2024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首个“非遗版”春节也备受人民群众期待。按照“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整体部署,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近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为春节营造欢乐祥和的浓厚氛围。贴春联、贴年画、逛庙会、观花灯、捏面人、舞狮、舞龙,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灯会、花会、赛歌会、秧歌会、舞龙舞狮等春节、元宵节相关民俗活动中,群众当主角、非遗成亮点,非遗入年俗、节俗、民俗,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的同时,激励人们增进文化自信、延续非遗文脉、守望精神家园。
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文化和旅游部统筹联动全国各地开展春节“村晚”大联欢,举办“赏年画 过大年”、云游书香等活动,推动“村晚”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创意非遗展览、非遗入戏、非遗手工制作、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创研发、国潮非遗新业态打造、数字化非遗等,让群众与非遗“零距离接触”。河南洛阳,身穿传统服饰的民间艺人忙着排练“非遗”巡演节目;广东潮州古城,锣鼓喧天的舞龙舞狮表演与古色古香的街区相映成辉,瞬间将年味“拉满”; 昆明“云南非遗过大年”,推出“百人共剪蛇年窗花”、传统歌舞戏曲展演、舞龙舞狮巡游等系列活动。各地地标性的年俗活动诠释了春节文化的多样性,多彩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举办各项多彩非遗活动的同时,融合冰雪、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非遗年货购古城、非遗美食品古城、非遗旅游访古城等活动闪亮登场持续“圈粉”,在网络上购买非遗文创、在家门口欣赏非遗展览、在景区景点体验手工艺趣味,非遗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到公众身边。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全国各地纷纷开启的“非遗过大年”模式,将为群众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也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