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让文学走近更广大读者

日期:01-24
字号:
版面:第05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徐晨亮

在大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样的当下,文学要被看见、被选中、被送到潜在读者手中,需要对自身资源进行媒介转化和传播赋能。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密切文学与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一种有活力的文学生活,才是人们尤为期盼的。

文学广泛而深入地在我们的语言、情感和思想中刻下印记,文学传播也应找准与今天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旨趣、精神追求的契合点。

“再平凡的生活也有微光,再小的故事都值得聆听”,在2024“文学中国”跨年活动举办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布启事征集素材,邀请读者用短视频记录下文学带来的触动,“分享你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自2021年以来,“文学中国”跨年活动每年陪伴读者在精彩纷呈的文学典礼中辞旧迎新。这次,在名家对谈、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短视频征集,旨在调动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分享普通人的文学时刻、文学记忆,让文学走近更广大读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分享、文学纪录片、文学综艺等受到欢迎,互联网上文学类短视频、音频产品层出不穷。文学跃出字里行间,借助更多元的媒介形态,进入文学爱好者的日常生活。文学“跨界”传播,触达更广大的领域,体现了当下精神文化生活的丰饶活跃,也为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每当想到《额尔古纳河右岸》,就会想到那里驯鹿逐苔藓而栖,繁星低垂于夜空。篝火旁,人们载歌载舞,饮酒欢唱,直到天亮又看见森林之间,弥漫着薄纱一样的雾……”来自直播间的推荐,带动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在2022年一年之内销量超过百万册。在热播文学类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中,多位嘉宾在镜头前深情回忆已故作家史铁生,相关片段随着二度加工的短视频广为传播,让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进入更多读者视野,同名文集跃居文学畅销书榜前列。2023年2月,一篇题为“几乎是震撼着读完的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在社交平台上5天内点赞量突破10万,引发其他博主相继推荐长篇小说《烟霞里》,让这部作品短期内多次加印。

正如不少评论者提到的,对文学“跨界”传播的期待,其实折射的是对文学影响力的期待、对当下创作与时代生活互动的期待。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密切文学与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一种有活力的文学生活,才是人们尤为期盼的。

让文学与社会大众积极互动,建设有活力的文学生活,类似的努力与实践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脉络。有研究者指出:“100年前,我们的作家们也演讲,也给读者回信,也和读者交流互动,小说在报纸上采用连载的方式。当年的那些市民报纸、那些演讲会也是与大众交流的新形式。”鲁迅的一句话至今仍被不断引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一部不断回应现实生活脉动、回应大众精神需求的历史。

究其实质,文学所跨之“界”,是现有文学创作、发表、传播、评价机制的边界,以及文学生态和审美趣味所形成的固定读者圈。与借助新媒体推动文学广泛传播同样迫切的,是要打破那些束缚文学发展的旧有观念和封闭视野,将有生机、有活力、体现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文学潜能释放出来。而这最终还是要落到文学创作上。

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但同时又是和所处时代的读者、写作者进行的交流对话。文学创作要想和时代生活建立密切联系,就要关注正在发生的时代变化。我们评判一部作品并不单纯从文学技巧、表现手法的角度,而更看重文学提供的对于现实生活独特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看法以及新的表达。只有在深入参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实践中,获得对自我与世界的新认识,完成创作主体的锻造,才能焕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好融入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