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哲
剪纸,亦称刻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古往今来,天南海北的雅客白丁可谓无不领略过它的风采,感受过它的韵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中,宛如一首无声的诗歌,用镂空的语言诉说着人们的脉脉温情与民族的悠悠岁月。
纸上岁月长
纸,最初源起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后,纸的使用逐渐广泛开来,唐代李峤在《纸》一诗中写道:“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驰。”
剪纸历史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中周成王“剪桐封弟”的记载之前。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剪纸作品出土于吐鲁番火焰山附近,这些剪纸作品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展现了北朝时期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亦有“对镜帖花黄”之句,由此可见,当时剪纸艺术已经相当成熟。自此,剪纸艺术在华夏大地的民俗长河中悠悠飘荡。
唐朝时期,剪纸迎来大发展,这在唐诗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彭衙行》中写道:“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白居易在《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中设喻:“ 疏河似翦纸,决壅同裂帛。”当时,剪纸的用途愈加广泛,极具风采的剪纸作品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
到了南宋时期,剪纸成为人们的谋生之业。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有“剪字”“剪镞花样”者,他的另一本书《志雅堂杂钞》中载:“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
明清时期,剪纸达到鼎盛。明代《苏州府志》中记载:“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剪纸或其影蹁跹于窗檐书案之上,或其情托寄于良辰佳节之时。各地剪纸流派亦层出不穷,如陕北剪之豪犷,蔚县剪之繁复,扬州剪之温婉,高密剪之浓艳,乐清剪之精细,浦江剪之灵秀,等等。其技法恰似彩墨交融,勾勒着人间百态,镌刻着世象万千,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指间镂绮梦
无论在民间的炕头灶台,还是宫廷的节庆典礼中,剪纸无不留下它婀娜的身姿。在华夏文明长河中,剪纸表达着人们对土地最质朴深情的告白,对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最为虔诚的愿景。人们用剪纸充实着有涯的人生,寄托着生活的希望,收获着岁月的馈赠。
每逢佳节时,即便屋漏逢时雨,人们依旧会把一张张寓意吉祥的剪纸张贴上窗,以驱走岁末的阴霾,迎接新春的曙光。婚丧嫁娶时,剪纸又化作或喜或哀的使者,用细致的线条勾勒出爱情的甜蜜、生命的庄重与离别的哀愁,见证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辰寿诞之际,剪纸又是福泽的象征,在烛光摇曳中诉说着长命百岁的祝愿,让岁月的年轮染上温情的色彩。
在岁月长河的浅吟低唱中,剪纸就像一位幽居深闺的佳人,怀揣着情思与风华,袅袅婷婷走来。它是民俗文化的绮梦,是指尖摩挲出的诗行,它于素纸之上雕琢着生活的万象与心灵的密语,每一剪下去,都似剪开历史的帷幔,每一剪下去,都让往昔的烟火与今朝的憧憬在纸张存留间交相辉映。
人们与剪纸的最初邂逅,大多都在童年的春节里。家乡的老屋弥漫着暖洋洋的气息,在一张已经颇有年龄的桌子上,摊开一张张鲜艳的红纸,也许是奶奶,也许是妈妈,她们用满是褶皱却又灵巧如燕的手握着剪刀,出落于图案之外的残纸簌簌而落,不一会儿,一个代表着当年属相或“福”字的图案就剪出来了。
每一张剪纸都是那样形象逼真,那样让人心动。最后,当我们用稚嫩的小手,将涂着糨糊的剪纸贴上木制的窗格时,仿若跌入了一个喜庆又奇妙的世界,内心无不惊叹,这一张普通的红纸与一把常用的剪刀,竟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艺术作品。也许从那一刻起,剪纸的种子便在我们的心底悄然种下,并在岁月里生根发芽。
巧手出万象
剪纸,这项流传千年的指尖技艺,在艺术的星河里,以其丰富的寓意和精美的图案成为别具一格的明珠。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剪纸艺术仍以其独特的灵巧雕琢,静静地绽放着东方古典之美。
它不像绘画那般,用颜料晕染出山水的灵秀、人物的神韵,也不像书法那样,用笔墨彰显文人风骨,它以刀剪为笔,在纸上镌刻出镂空的无言诗篇。它的构图简洁而凝练,线条明快而流畅,或圆润如珠玉,或刚劲似松,疏密之间尽显韵律之美,那灵动的造型,既源于生活的本真,又超脱于现实的桎梏,夸张与变形中有着无尽的想象空间。
剪纸艺人匠心独运,熟练使用对称、平衡、组合等构图方式,让花鸟鱼虫皆有灵性,人物形象满含情愫,把自然与生活的点滴融入剪纸之中,于虚实之间演绎生活百态与心灵万象。我们每一次参与,每一次欣赏,都不难发现,每一幅剪纸都是一个微观世界,它在有限的纸面上拓展出无限的意境,宛如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窗棂,让我们窥见民间艺人内心深处那片丰饶而炽热的创作之田。
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剪纸是生活的艺术升华,他们或许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美学教育,但却有着对生活最敏锐的洞察与最醇厚的热爱。田间劳作的身影、灶台炊火的温暖、邻里谈笑的欢畅,皆化作指尖的灵感源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他们一直在用剪纸记录现实生活,传承先辈的智慧和情感。在他们手中,那些世代相传的图案与技法,是民间文化的基因密码。
彩剪寓意深
纸,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剪纸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粗糙的麻纸到细腻的宣纸,再到现代的纸,每一种纸都有着独特的纹理与质感,它们静静地待在一张张桌子上,宛如岁月的帛书,等待着剪刀剪出传奇故事。那鲜艳而质朴的色彩,红似烈烈燃烧的生命之火,绿像生机勃勃的春日原野,蓝若澄澈悠远的万里晴空,黄如金光灿灿的层层麦浪,在人们一剪又一剪中织出生活的斑斓画卷。
农闲时节,农家小院里围坐的妇孺,手中的剪刀在纸间穿梭,她们剪去了生活的琐碎与疲惫,剪出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让平凡的日子在剪纸的装点下多姿多彩。剪刀,这剪纸者最为亲密的伙伴,在开合之间同样演绎着乾坤万象,它的锋刃游走于纸间,似侠客的剑、舞者的绸,或凌厉、或宛转,精准而灵动、质朴而秀美,如若生命的轨迹,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情感的温度。
每当我们轻轻展开一幅剪纸作品,去看,去摸,去感受时,仿佛在与历史肌肤相亲。指尖摩挲着的剪痕,似乎能感受到剪纸者创作时的心跳与呼吸,感受到那流淌在纸间的情感。剪纸作品中的每个图案,都是一个文化符号,龙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凤是祥瑞美好的象征,牡丹是荣华富贵的祈愿,莲花是忠贞爱情的赞歌……这些图案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传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跨越时空界限,诉说着古老而永恒的故事,让人们在欣赏剪纸之美的同时,聆听历史回音,寻觅文化根脉。
绽放新光芒
今天,在时代的浪潮之下,剪纸这门艺术亦如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扁舟。现代工业化的洪流以其冰冷的效率与千篇一律的模式,对传统手工剪纸产生冲击。虽然如此,但仍有不少剪纸艺人在一如既往的传承这项技艺,如石河子大学的李永梅、四师六十八团中学的安英梅、二师二十九团的张祖英,她们的剪纸作品不仅受到兵团职工群众的喜爱,还获得不少奖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当传统与现代相拥,剪纸便被赋予新的内涵。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剪纸逐渐被融入时尚设计之中,无论是服饰、家居装饰还是文创产品,都能看到剪纸的身影。同时,剪纸艺术也渐渐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光芒,让更多的外国人为东方古老艺术的魅力所倾倒。现在的剪纸,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还是文化交流的青鸟,传递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和祝福。
剪纸,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历经沧桑,初心不改,始终以独特魅力为我们展开民俗风情的绚丽长卷,让我们在纸屑纷飞间留住乡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期待着剪纸艺术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演绎出更加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