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未来公路如何设计?零碳化和智能化是主要方向。”
“创新驱动低碳转型,如何在沙漠公路等地实现智能化和零碳化?”
……
1月20日,兵团公路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屈磊正在制订下一步科研规划。“前期,兵团对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兵团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作出了部署,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眼下正在忙着推进。”屈磊说。
屈磊今年45岁,自2005年毕业后来到兵团公路科学技术研究所(现兵团公路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以来,他在公路交通领域奋斗了近20年。
“兵团成立以来,交通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但当自己真正到这个领域工作之后,才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份职业的重要性。”屈磊回忆说。
正是凭着这份感动,从2011年起,屈磊开始参与交通运输部西部课题,研究传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温度高、能耗大、污染严重且回收利用困难等问题。
万事开头难,为了顺利完成研究,屈磊利用业余时间,查文献、做试验,一头钻进技术创新里,潜心研究,阅读了上百本相关书籍。
经过长达5年的测试、修改,屈磊和项目组研发出“高性能沥青常温改性剂”。
“我们还创建了低温施工、超薄罩面、旧料再生等低碳环保沥青路面建设成套技术,解决了国外进口沥青改性剂功能单一且价格昂贵的难题。”屈磊说。
经行业专家鉴定评价,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优秀产品奖,并在国内外大量推广应用。
提起科研路上最难忘的经历,屈磊回忆道:“2015年,我和沙漠地区公路生态防治技术应用项目课题组成员一行,去了二师三十六团昆金公路,选择全线防沙难度最大的区段展开公路生态防沙试验点建设,那次的经历让我找到了新的科研方向。”
试验初期并不顺利,该地流沙盐分约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盐分含量的10倍,加上天气干燥,极易造成路面积沙与沙丘压埋。
“经过对环境、天气、土质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考察,我们最后选择了机械生物结合型防沙体系建设方案。”屈磊介绍道,在机械防沙体系基础上,种植梭梭、红柳等高抗逆荒漠防沙植物,建成阻沙林带和固沙林带,拦截和阻滞风沙流和流动沙丘。
该科研项目在当地实施后,有效地起到了防沙治沙作用,同时也为新疆防沙治沙提供了科技和经验支持。此公路段,2019年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现场查定,随机抽查梭梭造林保存率约80%。
多年来,屈磊主研国家、交通运输部、兵团等科研课题30余项,他还编制了《兵团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指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屈磊先后荣获兵团、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荣获全国第二届“最美公路人”、“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这些研究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公路建设没有尽头,我们的科研也没有尽头,我会在公路科研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屈磊说。
记者手记
从事公路交通工作近20年,屈磊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公路一线。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走遍南北疆各地,他们通过科研项目将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兵团南北疆垦区的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屈磊说,自己的科研道路还很长,他要用扎实的科研解决行业难题,为推动兵团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