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丽德尔·塔帕衣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陈酿的美酒,随着时光流转愈发香醇,令人动容。在兵团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无数平凡人以非凡的坚守,书写着不朽的传奇。魏德友就是这无数奋斗者中的一员。
音乐剧《活界碑》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为艺术原型,结合音乐剧的形式,艺术再现了魏德友夫妻扎根中哈边境萨尔布拉克草原50多年,维稳戍边、默默奉献的家国故事。前不久,音乐剧《活界碑》获第十届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优秀作品奖。
《活界碑》时长140分钟,共分为八幕十场,100名演员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将家国情、战友情、夫妻情等融入八幕剧中,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真挚的情感,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英雄、对坚守的崇敬与向往。音乐剧《活界碑》,就像一位质朴的讲述者,以音乐为旋律,以表演为画笔,将魏德友夫妇深埋在岁月中的动人篇章,缓缓铺展在我们眼前。
从原型到舞台 真情演绎
灯光渐亮,身着迷彩服的护边员魏大栓背对着观众,面对着界碑缓缓举起手,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慢慢转过身来,向台下的观众敬礼。
随着主题曲《芨芨草》唱响,台口纱幕上打出音乐剧的名字——活界碑。
2023年6月27日21时,《活界碑》在兵团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大厦剧场首度上演。
“我看到剧中主角的原型魏德友夫妻来到了现场,当时心里还是很紧张的。”剧中人物魏大栓的扮演者于雷说。
对于他来说,魏德友不仅是要演绎的人物,更是带给他无数震撼和感动的人生榜样。
“在和魏德友握手时,老人那双粗糙的手掌,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于雷还记得5年前,他第一次见到魏德友时的场景。
如何演绎好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让观众看到最真实的魏德友?
于雷决定从细节入手,用心感受。为演好这一角色,他反复观看有关魏德友老人的纪录片,收集老人的资料,抓住采风的机会和魏德友相处,观察老人的体态、眼神、表情,从细节处挖掘人物性格特征。
有一次,他偶然看到魏德友老人年轻时的照片,发现自己与年轻时的魏德友一样,左边脸比右边脸更大一些,这一相似的容貌特征给他增加了塑造好角色的信心。
“对我来说,《活界碑》是常演常新的,最初是按部就班地照剧本演,越演对剧本和人物的理解越深刻,我觉得没必要过分追求外形上的相似,重要的是把老人的精神诠释出来,展现给观众。” 于雷说。
在音乐剧中,有一幕场景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剧中人物魏大栓发现一股洪水正在冲击着界碑,他冲到界碑旁边,用自己的身体护住界碑,大喊:“保护界碑!保护界碑!不让一寸国土流失,我就是活界碑!”那声音,仿佛穿透了舞台,直击观众的心底。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观众的脑海中,令人动容。回想起这一幕,于雷难掩心中的激动:“说出‘我就是界碑’那几个字的时候心是颤动的。那一刻,我对国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被魏德友老人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
和于雷一样,音乐剧《活界碑》中魏大栓妻子刘爱琴的饰演者古丽巴努·艾尔肯也在演绎的过程中不断被感动着。她感慨,魏德友夫妻之间的感情朴实又动人。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即使条件再艰苦,刘景好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丈夫身旁,他们的生活虽简单得如同白纸,却洋溢着无尽的温暖。这份纯粹而深刻的情感,似潺潺溪流,悄然淌入古丽巴努?艾尔肯的心田,令她感动不已。
剧情时间跨度大,对于演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古丽巴努·艾尔肯在音乐剧中扮演的刘爱琴从舞台上初亮相时,那梳着两条俏皮长辫子的姑娘,到历经岁月洗礼后白发苍苍的迟暮老人,角色状态伴随着年龄的更迭而不断变换。这不仅考验演员的演技,更需要对角色内心世界有着极为细腻的洞察。古丽巴努·艾尔肯从细节处挖掘人物性格特点,在演唱的唱腔和表演的肢体动作方面都力求表现出不同。
“饰演角色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刘景好坚韧、乐观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古丽巴努·艾尔肯说。
从台下到台上 恪守初心
“报告!171号界碑新一代护边员,向你报到!”
首演当日,随着主题曲《芨芨草》唱响,演出逐渐落下帷幕,魏大栓女儿接过戍边的接力棒,像父亲一样守在边境线上。
演出结束,魏德友、刘景好夫妇登上舞台,和兵团歌舞剧团的演员们握手拥抱,不少演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兵团歌舞剧团和魏德友夫妇的情谊要追溯到8年前。2017年8月,兵团歌舞剧团在送文化下基层时,来到魏德友的驻地,50余名演职人员自发为两位老人进行了一场没有舞台的特别演出,在演唱专门为他们创作的歌曲《你一路走过》时,两位老人和在场的听众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由此,兵团歌舞剧团开始策划酝酿,将魏德友夫妇扎根兵团、维稳戍边的典型事迹创作成一部展现兵团精神的感人力作。
在兵团歌舞剧团党委书记、团长,音乐剧总导演之一蒋玫的手机相册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相片,相片上兵团歌舞剧团的演员们正在为魏德友夫妻表演节目,两位老人笑容满面,背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
2022年,时隔五年,兵团歌舞剧团的演员们再一次为他们带来了属于两个人的“专场演出”,也是在此时,《活界碑》进入到最后的排演阶段。
《活界碑》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改编,演员们到魏德友家中体验生活、慰问演出,这也成为音乐剧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故事情节。
“魏德友老人用自己不变的初心,成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的故事值得让更多的人知晓。”提起创作初衷,蒋玫告诉记者。
如何塑造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故事讲述怎样才能避免平铺直叙?在创作过程中,《活界碑》主创团队不断思考和探索。
“将感人的人物原型搬演到舞台上,不能一蹴而就,舞台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要求,它绝非简单的先进人物事迹报告,而是需要将人物的灵魂、情感以及故事的张力,通过舞台的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就《活界碑》而言,创作难度显然很大,面临很多难点,如何塑造出真实可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避免陷入‘假大空’的误区,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同时,音乐剧以歌舞为特色,怎样让这些元素得到有力的支撑与精彩的展现,也是创作的关键所在。”音乐剧《活界碑》导演赵小津说。
从最初的构思酝酿,到最终登上舞台首演,《活界碑》历经了整整4年的时间。这4年里,主创团队深入草原、走进地窝子、奔赴边境线,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场景,汲取创作的灵感。在一幕幕的场景变换中,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或轻松愉快,或紧张激动,或动情诉说。光影变幻间,观众们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为了打造出精彩作品,主创人员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剧本的反复打磨,到音乐的精心创作;从舞蹈动作的设计编排,到舞台场景的布置搭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用执着和热爱,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也让《活界碑》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音乐剧作品。
国家一级编剧、《活界碑》编剧任卫新,擅长歌剧、音乐剧创作。尽管他不是兵团人,却有很深的“兵团情结”,已经不止一次创作以兵团为题材的作品。
“以魏德友为原型进行的创作,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任卫新认为,这是一个“永久的题材”,他告诉记者,“魏德友老人守住的是现实中的边境线,守住的也是人生最初的梦想,他不因艰难而放弃,不因干扰而动摇,是我们青年人在面临选择时极其珍贵的指引。当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应当做的就是接过父辈的旗帜,承载好这份荣光,在新的征程上,续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从音乐到舞美 用心用情
在音乐剧《活界碑》的舞台上,故事从萨尔布拉克草原开始,途经那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地窝子,一路延伸至神圣庄严的中哈边境线。随着大幕缓缓拉开,一幕幕场景如电影般流畅切换,故事情节紧密相连,紧紧牵引着观众的心弦。在130分钟里,53首或悠扬,或激昂,或动情的音乐,不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组合,更是剧情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变化,时而化作角色内心的独白,时而营造出整体环境的氛围,让现场气氛始终热烈而高涨。
男女主人公有不少独唱、重唱,铿锵有力的唱段生动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剧情变化,让整部剧感染力十足。
音乐剧《活界碑》导演赵小津说:“在音乐创作方面,我们把民族乐器与交响音乐相融合,探索现代音乐剧形式与民族艺术表达的融合,同时运用动情的咏叹、激昂的合唱呈现出极强的现代音乐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努力让整部音乐剧更加饱满。”
音乐剧载歌载舞的特征如何才能得到好的支撑和展现?
在音乐剧中,舞台多层次立体呈现景深,使用了套环式旋转平台,以转动内外圆的方式,辅以投影天幕,呈现出舞台如草原、堤坝、荒漠、地窝子、暴风雪等多形式的舞台视觉效果。
舞美设计师刘科栋选择钢板作为搭建舞台的基础材质,意在象征魏德友钢铁般的意志。灯光设计师王志刚则表示,灯光的选择上他使用了很多不饱和色度,意在象征魏德友平凡中造就的伟大。
舞美设计、服装设计、视频设计在一次次研讨中逐渐成型。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针对每一幕场景展开激烈讨论,从草原的广袤无垠,到地窝子的质朴沧桑,再到边境线的肃穆庄严,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斟酌,每一幕背景都随着主人公生活环境、发生事件,甚至主人公的心情而变化。
而这些精益求精的舞台效果背后是每一个人的付出。演员于雷回忆起排练时的情景,满是感慨:“舞台设计了 20 度的斜坡,每一步移动、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比在平地上困难数倍。既要达到舞台效果的最佳呈现,又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体力消耗极大,我们常常累得精疲力竭,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在观众注意不到的角落,无数个这样的细节共同造就了《活界碑》的成功。主创团队的每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每一次对完美的执着追求,都是对魏德友以及所有戍边英雄的深情礼赞。他们以实际行动,让戍边英雄的故事通过舞台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传递着对“活界碑” 最真挚的敬意。当大幕落下,那些动人的旋律、精彩的表演或许会渐渐淡去,但《活界碑》所承载的精神,将永远留存在观众心中。
本版图片均由张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