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老年
有读者表示,自己年过花甲的父亲染上了“网瘾”。“一天到晚刷手机成了生活的常态,茶余饭后不再聊天散步,深夜一两点还能看到房间里微弱的手机灯光……”这样的画面,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不少人感慨,当年劝导我们远离手机网络的长辈们,今天又变成了我们当年有过的样子。
老年人患上手机瘾,耽误休息、影响睡眠不说,还容易遭受不法信息的侵害。老人平时爱看养生知识,却又缺乏分辨能力,时常被诸如“某某致癌”“食物相克”等信息误导,成了健康谣言的受害者。由于无法区分某些手机应用中的正常内容和广告内容,有时候会无意中下载了很多“垃圾应用”,搞得家人苦不堪言。
所以,和孩童需要监护人的指导一样,老年人也有必要在家人的帮助下使用手机和网络。作为晚辈,既要以身作则,也要循循善诱,让老人合理、适度地上网并掌握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对于健康谣言、违法广告等内容,要及时辟谣、屏蔽。
诱导消费
有读者反映,自己家的老人经常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屏幕上,一位自称“养生大师”的主播口若悬河地讲述着各种养生秘诀,主播讲到哪,老人的笔记就跟着写到哪。一节课结束,老人很快完成每节课后的答题领奖,兴致勃勃地跟家人说:“看,我又领了3角钱。”很快,家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熊胆粉、益生菌……几万元买回来的都是“三无”产品。
老年群体网购市场存在一些乱象。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夸大商品功效、虚假促销等手段实施欺诈。有的老年人被商家诱导在直播间冲动消费,购买了大量不必要的商品;有的轻信“特效保健品”宣传,花费巨资购买“三无”产品;还有的因对退换货规则不了解,权益受损后投诉无门……
为了帮助老年人跳出陷阱,家人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老年人防骗意识,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摒弃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其次是多与老年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供帮助,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网络诈骗
有读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父亲身上的故事。读者的父亲70多岁,因喜欢旅游加入了一些旅游交友QQ群。一天,他的父亲收到陌生人的添加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某QQ群的“管理员”,在查看对方账号资料没有问题后,就通过了申请。不久,这位“管理员”声称朋友出事急需用钱,希望读者父亲帮忙,读者父亲先后分5次转账了6100元。幸好读者发现的早,立刻报警,这才及时止损。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不法分子利用通信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根据受害者特点量身制作“剧本”,步步设套、引人上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其中老年人是重点受害群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群体关注个人健康、信息检索能力弱、渴望情感关怀等特点,巧立名目、实施诈骗。
国家反诈中心特别提醒,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需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漏、转账汇款多核实。(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