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沙漠绿洲的守护者

日期:01-22
字号:
版面:第07版: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薇薇 张凡

生态题材电影《守护者》以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二师三十一团护林员王先华等先进人物为原型,以三号瞭望塔作为关键坐标展开叙事,讲述了三代兵团人在两大沙漠之间构筑起一道防沙、治沙的绿色长廊的感人故事。

从地面到塔顶,涂满草绿色的瞭望塔有31米高。每天早上,王先华沿着“之”字形的铁梯一阶一阶攀上塔顶,举起望远镜向四周瞭望。3000多亩生态林郁郁葱葱,犹如黄色沙海中一片绿色的翡翠。从瞭望塔下来,王先华沿着林间小道巡逻、除草、扎篱笆、更换滴灌带……一天下来,他至少要走10公里。这就是王先华每天的工作,20多年来风雨无阻。

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垦区气候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阻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两大沙漠合拢,二师5个团场相继在生态林里建起了瞭望塔,有效推进了防沙造林工程。影片中的生产科科长宋延杰,将自己大半的人生投入胡杨的培育与种植上。在三号瞭望塔急缺人手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女婿王锁柱去驻守。王锁柱是复转军人、共产党员。三号瞭望塔条件十分艰苦,王锁柱坚守本心,一直做着日复一日的、单调的工作,全心全意地守护来之不易的胡杨林。他们这两代兵团人传承着兵团精神,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用青春与汗水维护着祖国西北边疆的绿水青山。

影片通过让人物在“小我”与“大我”中做出抉择,从而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合为一体,用实际行动再现兵团人家国情怀的真正内涵。对宋延杰和王锁柱的付出,宋延杰的妻子郭世芬、女儿宋茜,都给予了充分和理解和包容。在王锁柱去驻守三号瞭望塔的时候,宋茜不能陪他一起去,于是她让小狗“大疆”跟随王锁柱一同前往,代替自己陪伴他。王锁柱始终坚守岗位,忍受着孤独和寂寞,默默奉献着。最后,他在教育女儿时说:“不经历风雨就不配做胡杨的女儿。”影片从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小视角,恰当而巧妙地处理了“小家”与“大家”的互构关系,展现了对兵团精神的践行与弘扬,彰显出他们发自肺腑的爱国之情。

影片还描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深厚情谊。一是宋延杰家庭,另一个是哈斯木和妻子吐尼沙汗家族。多年前,哈斯木的妻子吐尼沙汗生产时出现意外需要输血,然而血库告急,情况十分危险。宋延杰的妻子、团医院妇产科医生郭世芬挺身而出,为吐尼沙汗献血,将其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多年后,宋茜早产,恰是一个有沙尘暴的夜晚。哈斯木和妻子吐尼沙汗在听到号角声后,急忙赶来探望,并帮宋茜接生。就这样,两个家庭长期互帮互助、互相关爱,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诚挚情感。

影片通过挖掘人物情感、细述故事内容,引导观众深入情境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片以宋延杰一家的选择与活动为主视角,从小视角切入,讲述生动鲜活的事迹,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沟通。影片通过塑造贴近观众生活的“拟态环境”,将屏幕前的观众与屏幕中的人物紧密勾连在一起,激发了观众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认同,进而引发观众的价值认同。

如上所述,影片从三代兵团人的具体行动中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将人物、故事、环境看作了一个整体。三代兵团人不舍昼夜的奋进与努力,创造万亩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在兵团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