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 明洛澜
英国作家弗雷娅·斯塔克说过一句话,“一旦你去过这个地方,写完这个地方之后,不管你和它之间相隔多少山脊、河流和炙烤的土路,从此以后,它永远是你的一部分。”在创作完长篇报告文学《戈壁与春的交响》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从此,兵团成了我回忆的一部分,也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时间一点点过去,兵团的一草一木,在兵团遇到的人,在兵团采访过的个人和群体……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胸中都会立刻有一种火热的心绪升腾而起。我觉得,我已将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兵团。
兵团有着与其他省份完全不一样的风物与人情。比如云朵就极其特别,静静的一朵,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仿佛钉在天空上一般,那么纯洁,又那么坚定。就像我采访过的一个个兵团人,在辽阔的天空上,坚守着自己。70年从无到有的创造历程,纵然充满了艰辛,但兵团的人们依旧保持着质朴真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时时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带给人一种崇高的生命体验。
在采访过程中,在书稿的创作过程中,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宣传部、文联以及各团场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六师文联副主席赵宇宁、六师农科所行政办公室薛丽萍主任、六师芳草湖农场记者于三、六师一〇一团记者王建新、六师北塔山牧场挂职干部刘昌龙等人,都放下手里的工作,一路陪同采访;还有六师五家渠市图书馆帮助查阅资料的刘雅倩,负责采访日常安排的新疆豫新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的张子菡,他们都付出了辛苦。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在书稿交付出版社之际,于三还为书稿提供了大量配发图片。兵团人的质朴、真诚和无私,让人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在他们身上,一直闪烁着兵团精神的光芒。
在书稿的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兵团及各师市的历史资料,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和感染,我希望通过我的写作,能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军垦新城。书稿完成后,我的内心还存着意犹未尽的感觉,感觉兵团的磅礴、丰富、博大,不是一本书就能说得清、说得完的。
我认为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深入的沉浸,一种连绵不断的思索。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对兵团及各师市进行的现实记录和对文史资料的转述,而是要贴近兵团精神,更精准、更细腻地把控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传递给读者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温度,一个城市的力量。
在书稿的具体创作中,有对记忆的筛选,也有对时间的剪辑,我希望读者无论从哪一章开始阅读,都能立刻走进兵团,将自己置身于兵团,触摸那段遥远历史,从而拉近伟大的兵团精神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兵团的故事一直在继续,我们对兵团的书写也会一直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