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政策打架”导致“合成谬误”
日期:01-20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07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济川
有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部门的政策、要求本身并无问题,但来自不同部门、“条口”的政策合在一起,就会出现“撞车”甚至“打架”,导致“合成谬误”的问题产生。
“合成谬误”,本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意即局部合理的行为或决策,当汇总到整体时却产生不合理甚至有害的结果。如今,这一现象在基层治理中得到了“生动”演绎。不同部门、不同“条口”的政策,虽然各自出发点合理,目标明确,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导致政策之间相互掣肘,最终导致工作“梗阻”。
探究“合成谬误”产生的根源,政策取向的不一致是首要原因。不同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只关注本领域的特定问题,忽视了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导致政策之间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比如,一方面强调生态保护,限制某些区域的开发;另一方面又为了经济发展,鼓励在这些区域进行投资建设。这种政策取向的不一致,让基层在执行时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部门各自为政,是“合成谬误”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各个部门在制定目标任务时,往往只从自身业务范畴出发,考虑其合理性与必要性,而忽视了基层的承受能力和这些任务在基层的可执行性。这种“各自为政”的做法,导致政策任务层层加码,基层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加大。基层工作人员本就有限的精力和资源,被分散到应对各种相互冲突的政策要求上,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更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有效破除政策“合成谬误”,为基层减负增效,要从源头上入手。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统筹协调,确保各部门政策取向一致。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避免政策“撞车”和“打架”;要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对各部门政策进行统一审查和评估,确保政策既符合局部利益,又服从整体利益。另一方面,要转变部门工作作风,强化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各部门要摒弃各自为政的思维定式,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作意识。在制定目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避免任务过重、要求过急。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