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趣话春联

日期:01-20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04版:国学兵团       上一篇    下一篇

●雍容

过年贴春联是传统习俗,这个习俗并不久远,大范围贴春联是从明代开始的。在此之前,过年时门上是贴桃符的。新的一年,人们要把不好的东西“挡”在去年,把美好的祝愿“迎”进新年。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载:“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

传说沧海之上有座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枝叶繁茂,盘根错节,延绵三千里,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枝干受神秘力量影响成拱形,树梢弯下来,垂到地上,形成一扇天然大门。黄帝派遣了神荼和郁垒二人看守大门,守护人们的平安。

桃树是吸收至盛阳气最多的树木之一,乃至阳之木。久而久之,人们认为桃木能辟邪,便把写有神荼、郁垒二人名字的桃木挂在门的两边,这便是桃符。

门画是桃符的一种形式。人们在门上也贴一些门画,比如神荼、郁垒的画像和秦琼、尉迟敬德的画像,宋代王安石那首《元日》就记载了人们贴桃符的习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这副春联最早记载于宋代四川新津人张唐英编撰的地方史《蜀梼杌》中。

《蜀梼杌》载:“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其符合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蜀梼杌》中记载的是“贺长春”,并非“号长春”。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孟昶在桃符上写字之前,甚至更早时候,就已经有了在桃符上写字的传统,但为什么只有孟昶这副春联流传下来了呢?因为这副春联太巧合了,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十二卷中评价道:“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宋太祖赵匡胤攻占后蜀后,把自己的生日定为“长春节”,派吕余庆治理蜀地,孟昶这副春联就好像预言一样。不过,宋代官员为了附会宋人取蜀合乎天命符谶,也必然不惜特别宣扬“余庆,长春”之联。

春联是从如何成为民间春节必备品的呢?这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明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这句话是说,民间广泛贴春联的习俗是从明代开始的。当时在明代的金陵城,除夕晚上朱元璋下旨说,公卿世家门口要贴上春联,等到他微服私访时就可以看到,以此为乐。

朱元璋是非常喜欢写春联的,不但自己喜欢写,还鼓励臣子们作对。所以,那一年的除夕,他下旨要求金陵城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以示喜庆,恭贺新春。

当然,这个记载出自笔记小说,未必是真实情况,不过从明代起,春节贴春联的习俗确实在民间盛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