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春联内容之我见

日期:01-19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04版:国学兵团       上一篇    下一篇

●康玺

前不久,我和几个前辈交流了对春联的一些看法。当时,谈论比较核心的内容,除了春联烘托喜庆氛围,表达美好祝愿之外,还有不同的地方该贴什么样的春联。

大家在超市、公司等地方见到的一些春联,总结起来大多有两点通病,陈词滥调和不符联律。这并非空穴来风,时下大家创作春联时,还是要遵守《联律通则》,张贴春联时也应该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

适合超市、公司张贴的春联,内容里除了“发财”“财源广进”等词汇之外,应当多一些反映时代变革,富有时代气息的词汇。

春联应当切时切地有主题。以下,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曹昺星创作的一副春联:“万里河山,春来有脚;十年征戍,地入不毛。”

下联的“地入不毛”化自不毛之地。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大家更耳熟能详的应该是诸葛亮的“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上联的“春来有脚”出自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每当我读到这样的内容,总是心生感慨,从古至今都有“有脚阳春”。

又如,罗涤三题写的一副春联:“春风又度营门,也来刲鸭烧豚,与诸君痛饮屠苏,好雪夜夺关,计平淮蔡;黠寇环窥庭户,当此外忧内患,率健儿先除伏莽,听江天鼓角,直出荆襄。”

这副春联虽然比较长,但结构严谨,一点都不拖沓。联语中的关键词点明了军营,以及军营所处位置和战略规划。

切时的春联,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比如,《古今联语汇选·杂题》里提到,一个在四川经商的陕西商人,给自己的商铺题写的春联:“辛苦半生游蜀地;未知何日返秦川。”上下联首嵌“辛未”二字,不知当时就地过年的人看了这副春联后有何感想。

再如,甲辰年京师某宅春联:“太岁在甲;我生不辰。”

这副春联,《联选》上说是集句。上联“太岁在甲”出自《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高诱为《淮南子》注:“言万物锋芒欲出,拥遏未通,故曰阏蓬也。”《联选》中这副联的“甲辰”应指1904年,所谓“拥遏未通”,联系当时时局,即可理解。

下联“我生不辰”出自《诗经·大雅·桑柔》:“忧心殷殷,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毛诗序》说:“《桑柔》,芮伯刺厉王也。”《诗经·大雅·桑柔》在上面这两句之后,紧接“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痻,孔棘我圉”二句,似乎穿越时空来描述1904年的历史事件。

以上所举之例,内容上和喜庆氛围、美好祝愿没有多大关系。历史上的春联,虽然有不少是喜庆的,但以上所举之例占比也不小,主要在《楹联丛话·应制》中出现较多。那这部分春联长什么样呢?我们找一些看看。

《楹联丛话·应制》中提到翰林学士们为紫禁城写的春联:

太和门左右侧

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

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

乾清门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

皇图千祀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宁寿宫左门

九重敷敛范陈箕,曼羡蕃厘共锡;

万国会归光戴斗,荡平轨路同遵。

……

以上春联,似乎更符合人们对春联的心理定位。

吴可读有几副春联也挺有意思,兹选录两副如下:

丙寅春联

九重春色新承泽;

一部秋官旧读书。

壬申春联

圣代即今多雨露;

丹霄谁肯借梯航。

以上春联,虽明显含有春的内容,但读后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楹联书籍里,有一本书专门将春联列为一卷,那就是江津联圣钟云舫的《振振堂联稿》。此书中所列部分春联是这样的:

万重山色青为幛;

千里春波绿到门。

满腔子都是恻隐;

一肚皮不合时宜。

杯酒酣时见真我;

乱山深处有奇人。

索性栽花,于我但求生意满;

苦心种树,旁人翻得借荫多。

不读诗书,恐累儿孙添俗骨;

能安贫贱,偏于文字起贪心。

几处园林,何曾风月分疆界;

半生劳碌,为与江山作主人。

好江山亦由草木装成,我植栋梁材,趁彼春来加雨露;

贤子孙岂要银钱作孽,家储仁义宝,让他天下闹风云。

侠烈一层,刚傲一层,愚拙一层,懒惰一层,屈指世间谁似我;

功名相厄,银钱相厄,疾病相厄,患难相厄,伤心命运不如人。

《振振堂联稿》里的春联一卷,共有64副春联,上面我选了有代表性的8副。

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十二卷中,仅有三卷提到春联,分别是卷一故事、卷二应制和卷十二杂缀,在庆贺气氛最浓的卷九佳话中却不见春联身影,我想梁章钜的这个安排,是值得注意的。后来,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似乎也延续了这一思路,春联出现在五卷杂题之中。

在我看来,春联之所以是春联,所谓喜庆氛围、良好祝愿并非必需。很多时候,更像是感怀联,感到喜庆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感怀一定是发自真心的。

艺术就像人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有些感受可能就在那么一瞬间、一段时间,而有些感受却穿越千百年,让我们产生了共鸣。我想,不光是春联,一切对联,一切文学,一切文艺作品,都应该有此追求。

古往今来,大浪淘沙,那么多春联,流传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去思考、去感受春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