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

日期:01-13
字号:
版面:第08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傅华

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可以从六个关键词入手。

“传统”:以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因为一脉相传,所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割裂看待,必须整体认识、整体把握,站在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整体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既是过去的,也成为现代的,让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从规律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就文化、文明而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对绵延五千多年中华文脉的规律性传承,是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性发展,是立足文明交流互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价值”: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就从精神和价值层面准确把握住了文化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在于它对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具有价值、什么不具有价值,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都给出了基本的判断,为我们提供了价值的起点。“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握住了文化的本质,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方法等,形成了以文化物、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乃至以文治国的理念,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篇章。

“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与文明之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化是活跃的文明,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文化在没有经过沉淀之前,可能还只是构成一种现象,只有经过沉淀不断成熟、定型,成为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才能构成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文明不断沉淀和定型的过程,就是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所谓“文明冲突论”,本质上是一种以种族优越感制造出的文明优越的虚假幻象,是在概念上对利益冲突的掩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跨越隔阂、超越冲突,倡导共同繁荣、美美与共的全新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共同富裕,致力于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大同,蕴含着崇高博大的精神追求,彰显了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

“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契合点,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全部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覆盖式的结合。“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对马克思主义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文化生命,推动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使五千多年中华文脉一气贯通,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喷发奔涌、大放异彩。

“转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转化”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扣时代主题,聚焦人民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形成了既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文化重要元素,又反映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文化成果,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根脉和独特标识更加鲜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文化根基更加深厚、更加牢固。

通过“结合”与“转化”,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大大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对话”: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多姿多彩

文明的魅力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百花齐放;文明的活力不在于孤芳自赏,而在于兼容并蓄。没有“对话”,文明之间就不能相互交流,各民族心灵就不能相互沟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对话”的前提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认可文明之间和而不同。“对话”应当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对话”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对话”可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对话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