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川
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员干部要让能力素质与工作要求相匹配,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基层干部作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不仅要练好“腿脚功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终身必修课。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经常与群众心贴心、话家常,熟民情、知民意,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基层干部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基层干部在“接地气”的同时,一刻也不能忽视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迷失方向。有些基层干部陷入事务工作的泥沼,以“工作忙”“没有功夫”作为不学习、“躲懒”的借口,忽视理论学习,重“干”轻“学”,甚至以“干”代“学”。这样做不仅会导致工作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还可能因缺乏理论支撑而走入误区。
干与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干,才能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才能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只有学,才能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基层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只有两者真正融会贯通,才能做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形成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在实践中,基层干部要把握好“干”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丰富理论,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来提升实践的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基层干部既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又要善于思考、勤于学习,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思维水平,将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结合起来提升、贯通起来运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基层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干部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既要保持干的优良传统,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熔炉中淬炼成钢,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