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洁
那天,日历只剩下最后一张了,母亲伸了几次手,都缩了回来。一年中的最后一张日历,忽然变得如此沉重,乃至面对它时,让人心有所惧。
每年元旦前,母亲常常一边翻看薄薄的几页日历,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一年就要过完了,日子过得可真快!”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元旦前,母亲总都去赶集,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买日历。
日历,厚厚的一沓,红彤彤的封面上印着金色大字,有人寿年丰、招财进宝、福星高照、四季平安、万事如意等内容。母亲今年80多岁了,识字不多,喜欢看日历上的阴历(农历)日期和二十四节气。
早些年,我家还种着地,母亲常常翻看日历上的节气,知道离哪个节气还有几天,该种些什么。她经常念叨一些和节气有关的谚语,诸如,“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等,往往张口就来,有时还顺带给我们讲种庄稼的事。
母亲还比较关注日历上的传统节日,她常说:“农历节气准,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我要看清楚日子,不能稀里糊涂地过。”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粥,除夕夜的饭,元宵节的汤圆……一年360多天,她用美食饱了我们的口腹,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节日和其蕴含的传统文化。
那时,我经常踮起脚尖趴在墙上翻看日历,期盼假期、期盼过年、期盼长大。放假了,我可以不上学,在田野里玩;过年了,我可以穿新衣,领压岁钱;长大了,我可以周游世界,不受约束……
后来,日历上的内容逐渐丰富了。日历不仅能查询节日、节气,还简要注明了它们的由来,甚至增添了生活常识和医学知识。这些都是母亲的最爱,她喜欢收集日历上的医学知识。
有一次,儿子咳嗽得厉害,吃药、打针都不见好。我跟母亲说了之后,她着急了,说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她,她对付感冒病最有办法了。于是,母亲一天一个电话,叮嘱注意事项,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儿子戴起口罩,加上适当的药物治疗,感冒病总算好了。
轻轻地翻开日历,只见一页页纸儿,柔滑滑、轻薄薄,呈半透明状……根据日子的不同,母亲在日历上做了很多标记。比如,哪天在谁家借了点什么,或者谁来我家借啥了,谁托办了什么事情,她都要记着。
母亲把所有的爱倾注到了家人身上,唯独忽略了自己。我们兄弟姐妹5个,哪天是谁的生日,她在日历上标得清清楚楚。到了我们生日的那天,总能吃到卧有荷包蛋的细长面。因为母亲在日历上的标记,我记住了所有家人的生日,以及兄弟姐妹的结婚纪念日。
几年前,我跟母亲说:“现在挂历、手机都普及了,老式日历越来越不好买了,您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就什么心也不用操了,别看日历了。”母亲却说:“我能看懂,还是要看的,人不能过糊涂日子。”日历一页一页翻过去,母亲最盼我们回家,她会在日历上把我们回家那天的那页折起来。等到我们要离家时,母亲又去看日历,她说:“往外走,三六九。”这句话是说,出远门往外走,一个月里带三、六、九的日子是吉利的日子。
如今,母亲年龄越来越大了,虽然很少操心别的事了,但站在日历前的时间却更多了。她像一个时光守护者,在日历中镌刻着岁月,守护着家人们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