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明
在兵团,红薯的名称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群众,称红薯为红芋、甘薯等。
前几日,我在石河子的市场上吃了一次烤红薯。那甜甜的滋味,久久萦绕舌尖。上世纪60年代跟父亲种红薯的场景,很快涌上心头。
1968年初春,勤劳的父亲利用闲暇时间,在农七师(现七师)奎屯东苇湖边上,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开出一片荒地,用来种红薯。
父亲先整出培育种薯的苗床,又从苇湖东北方向很远的一个废弃羊圈里,拉回几架子车农家肥施入田间。接下来,父亲把买回的种薯在苗床上一个个摆好,洒上水,又在上面蒙一层废旧塑料薄膜,细心地盖上草帘子,红薯育苗工作开始了。
春天的暖阳普照大地,一周左右,苗床上的种薯开始发芽。父亲每天仔细观察种薯的发芽状况,把培育红薯种苗当养孩子一样用心,既不能让它冻着,又不能让它热着。慢慢地,红薯芽苗已经长到15至20厘米了,父亲才舒了一口气——育苗成功,可以栽种啦。
父亲耐心地教我种植红薯的一些相关知识。他说,种红薯要经过育苗、施肥、垄埂、栽苗,浇水、除草、追肥、翻秧、割秧等过程,最后才能收获红薯。
种红薯,整垄埂是个力气活,目的是便于红薯的施肥和生长。整垄埂就是用农具把田地整成一条条下宽上窄的田垄,田垄整好后才能栽苗。从苗床上采下的薯苗,要用水打湿,尤其是苗根要用水浸泡一下,便于成活。
我牢记父亲叮嘱栽红薯苗的方法,先在垄埂上用小铲子挖出一个一个小窝,下面施上发酵好的农家肥,然后再栽上苗。我按照父亲教的方法认真栽好每一株苗,又从苇湖里担来湖水,给每棵栽好的红薯苗小心翼翼地浇足水。
奎屯的气候特别适宜红薯生长,苇湖边的黑土地非常肥沃,再加上施足了农家肥,短短几个月时间,红薯秧苗就长大拖秧了。可垄埂两边的杂草,也拼命与红薯秧苗争抢养分。这时候,父亲带着我,及时给红薯田除草。父亲说,给红薯田除草不能用锄头,一不小心会损坏红薯秧苗,要一棵一棵把杂草拔掉。
记得那年8月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红薯地里一看,红薯田里土埂高处被大雨冲刷后的地方,偶尔露出一个个泛着红色的红薯。这些红薯虽然不是很大,但也让我欣喜若狂。我喜滋滋地拔了一窝红薯,在湖边洗净,回家蒸了吃,感觉又糯又甜。
父亲告诉我,红薯基本长成了,但这时候的红薯疯狂拖秧,红薯秧盘根错节,日子久了,接触土地的秧子会生根扎根,影响红薯的进一步生长。于是,第二天,趁天气晴朗,父亲领着我又来到红薯田,把所有红薯秧全部翻了一遍,彻底断绝了红薯秧子扎根的念想。
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我们兄弟几个就盼着收红薯。而父亲总慢悠悠地说:“不着急,再等等,打过霜的红薯才更甜。”
直到那年10月底的一天,奎屯地区下霜了,父亲才笑着对我们兄弟几人说,可以挖红薯了。
我们兄弟几个拿着口袋,扛着锄头,欢天喜地跟着父亲,来到红薯田收红薯。薄薄的霜花覆盖在红薯叶上,经过霜打以后的红薯叶已由绿变黑,片片耷拉下脑袋。父亲让我们先掐下红薯秧上残留的、没有被霜打的嫩叶,回家炒着吃或者蒸着吃,还可以佐以蒜汁或者辣椒油凉拌吃,非常美味。
我们拿着锄头,一人一行,小心地把粘着泥土的红薯从田垄里挖出来。父亲叮嘱我们,刚挖出来的红薯,最怕受冻和磕碰。为了便于储存,要挑拣光滑无伤、不大不小的红薯,晾晒后储藏在菜窖里。
家里有了打过霜的红薯,那年冬日里,母亲换着花样给我们做各种红薯美食,炸红薯丸子、熬红薯糖稀、炕红薯饼子、做红薯面条……
现在回想起来,那年跟着父亲种红薯,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意志。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打过霜的红薯才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