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青山处处多自豪

日期:01-07
字号:
版面:第07版: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作家梁鸿鹰

●梁鸿鹰

作家只有到火热生活中才能开掘出好的写作题材与主题,所以,想要写出让读者满意的报告文学作品,就一定要向生活要素材和灵感。

老兵精神是这次写作任务将要展开的主题。接到任务后我深感忐忑。兵团70年来开创的事业、建立的功勋,当代作家已经写了很多,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觉得,想要写出新意,一定要聚焦于写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和任务,书写一代代兵团人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精神风貌。

在最初采访的近一年时间里,每次前往新疆、前往兵团,每次与那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接触、交谈交流,我都会深深地感受到兵团人与历史、与时代、与世界的联系是那么紧密,那么鲜活。兵团人的精神世界是那么丰富,那么具体、可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起老兵,人们的心中都会激起肃穆、敬仰和感怀之情。

2024年春天,一师阿拉尔市没有想象中那般寒冷。一天上午,坐在市政府办公楼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里,与一位被采访者相见,那是一位端庄矜持的女士。大家面对面坐定,互相热情地打招呼。当我说出是为了书写老兵精神而来的时候,那位女士忽然情绪激动以至泣不成声,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有我爷爷那一代人的牺牲,如果……我们哪会有今天这样好的生活?”这位女士的情感表达让我知道,虽然时光飞逝,但老兵以及老兵精神与今天现实的联系从来没有被割断。

我在兵团碰到很多人,他们要么是老兵的后代,要么曾经与老兵后代的后代共过事。老兵就像一个纽带,使大家互相成为战友与伙伴,老兵在新时代的每个人心中,依然是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

滴水也能见太阳。在新疆在兵团停留的每一天都见证到新事物,都有新发现,都会与被采访者一同感动。随着采访的深入,面对众多素材,哪怕是一种小小的刺激,都会激励或推动我的创作进入自觉状态。

兵团一师的每个团场之间虽然相距不远,但团场之间道路迂回,即使本地人也会一不小心走错路。在去往十团八连谭昌国的养牛场路上,我们迷路了,只好让谭昌国来接我们。谭昌国驾驶的是一辆中型皮卡车,车体上喷涂着中英文“地球表面修理与植物培育研究所”字样。从这行字里,我看到了兵团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我要把这种自豪感写出来。

我把这本书分为“沙海月”“胡杨风”“青山谣”三个部分,我要以沉稳的笔触回溯历史,讲好老兵精神在今天的延续,既要讲人们的付出与创造,更要讲精神上的延续。

十四师四十七团是老兵精神发源地。四十七团前身为红六军团一部,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被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第五师十五团,完成穿越沙漠死亡之海壮举,并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发展生产、建设新疆。老兵四海为家,守土有责,以“祖国需要处、皆是我家乡”的报国情怀,将屯垦戍边作为自己的终生职责。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危险、不怕牺牲,展现出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坚韧意志。

本书试图通过塑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讲好一代代兵团人传承发扬老兵精神的故事。书中写到的人物既有尤良英、寇晓燕这样的先进典型,也有赵闫、雷露蕾、艾乐松、刘振芳这样的普通民众;既有夏少庭、夏建疆、王永安、王寒冰、谭昌国、朱国利、罗建忠、刘小芳这样接续建设新疆的好儿女,也有牟锡荣、张雷、金义军、朱小云这样的援疆援兵团的优秀干部。兵团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战斗队、生产队和工作队。

在本书的叙事中,有对历史文化的书写,也有对风物和传统的流连与赞叹。在四十七团老兵镇有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是1952年由时任二军五师十五团政委黄诚、团长蒋玉和共同栽植的,后来大家把它命名为“将军树”。据说来到这里的人们,只有看到这棵树,才能辨别清方向。这棵树树冠青翠,郁郁葱葱,象老兵一样扎根边疆,守望着大地。

青山处处多妩媚,青山处处多自豪。一本书,写不尽一代代兵团人的前仆后继,写不尽建设和保卫新疆的伟大事业,愿以这微不足道的努力,向不朽的老兵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