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日期:01-06
字号:
版面:第08版:理论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明贤

做好2025年的“三农”工作,必须把握好党对“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有力的行动、更加扎实的作风,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农业增效益,守好“三农”基础

农业增效益,首先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保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必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提高农业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韧性和效益;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实现藏粮于地;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等,确保粮食安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键。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推动种业、农机、农艺、农法等农业科研水平的提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单产和品质,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激发农村活力

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农村增活力的根本。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农村基层减负;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学习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维护农村稳定安宁。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农村增活力的路径和方法。“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积极顺应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把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治理智慧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繁荣乡村文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人才等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增强农村活力。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有效精准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造血”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兜底,提高农村居民社保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举措,确保基本生活无忧,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农村富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把特色优势产业选好,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探索拓展市场,打造完整、顺畅的农产品产销链,把特色产业培育好,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健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激发地方重农抓粮、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构建起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确保农民增收。着力发展农村医疗教育养老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也是增收,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从事社会事业,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卫生文化水平,节约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开支,增加农民收入。

(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