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团场物资匮乏,很多人家都建了一个菜窖,用于秋末储存过冬的“三大样”:大白菜、土豆和萝卜。有的人家还会储存一点苹果。
我家先后挖过两个菜窖。第一个菜窖是父亲1965年挖的。当时我8岁,刚上小学,果园队盖了第一批土坯房,我家分了一套,父亲就在房头挖了一个菜窖。第二年,果园队规划修一条林带,刚好从我家的菜窖边经过。没过几年,林带长起来了,我家的菜窖也被浇林带的水浸塌了。
1971年春播前,母亲做了一次大手术。没过多久,父亲又被调到100多公里外的天山伐木队工作。母亲的身体还没有恢复好,父亲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眼瞅着秋末储存冬菜的时候又要到了,菜窖还没挖,我便自觉地承担起挖新菜窖的任务。我跟母亲商量,这次菜窖就挖在门前做饭棚子跟前,一是离林带远点,二是安全方便。
挖菜窖没有什么技术活,我经常下菜窖拿东西,很熟悉菜窖的结构。我参照父亲挖的菜窖,先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2.5米长,1.5米宽,1.8米深,在上下口处掏了两个半圆的洞,从柴火堆里找几根胳膊粗细的木头,比较均匀地横架在大坑上。接下来,我在边角处留了一个50厘米宽的口子,用于上下菜窖。随后,我在木头上铺上一层玉米秆,接着铺上厚厚一层麦草,抹上一层草泥。待草泥稍许晾干后,再覆盖厚厚一层虚土。最终,一座菜窖就建好了。
实践出真知。为了保证菜窖通风保温,避免蔬菜水果风干或受冻,菜窖口一般都要配一个麻包。就是用麻袋装满麦糠,用于堵盖窖口,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麻包堵盖范围。菜窖管理得好,保存的蔬菜可以吃到来年青黄不接的时节。
蔬菜水果的储存也是有讲究的。白菜需要一棵棵整齐排列摆好,如果堆压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黄根烂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清除黄根烂叶的部分,以减少传染。储存萝卜要削去头部的茎叶,以防茎叶复长,避免萝卜发糠。
母亲很会过日子,一般情况下,只有到了星期六,她才会让我下菜窖一次,计划着拿上来2棵大白菜,三五个萝卜,1棵包菜,四五个西红柿,6个苹果。苹果是我们那时的最爱,每次拿上来,母亲不会立即分给我们吃,她会用温水浸泡一下,再分给我们兄妹3人,一人一个。剩下的3个,要等到星期天再给。
在新疆,有一种土蛤蟆,特别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职工群众挖的菜窖,就具备这样的环境。
那年放寒假,快过年了,弟弟妹妹惦记起菜窖里的苹果。在征得母亲同意后,他们连棉衣和棉帽都顾不上穿戴,就夺门而出……跑到菜窖跟前,弟弟掀开麻包,顺梯而下,人未落地,就尖叫着爬了上来,说是菜窖里有好大一个土蛤蟆。
妹妹不敢下,就回来喊我。我也怕土蛤蟆,就壮着胆子下到菜窖里,戴上手套,看准土蛤蟆,迅速按住,然后慢慢抓起来,对准窖口抛了出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团场人的住房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很多人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砖瓦房,有的家庭还有了小储存间。
进入新世纪后,团场陆续建起了水电暖气网俱全的楼房,市场蔬菜水果供应也很丰富,又有了电冰箱,菜窖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但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菜窖不仅仅是一个储存食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装满美好童年和甜美回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