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磊,经营着一家汽车维修店。说起元旦,每个年代的节日庆祝方式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对于我们“80后”来说,元旦是新年的开始,不仅是日历上的一个简单标注,更承载着我们独特的记忆与情感。
小时候,家里过元旦总是很热闹,父母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购买各种食材、礼物……而我就像小尾巴一样,开心地跟在父母身后。
那时,没有如今这样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和网络娱乐节目,但节日的氛围却十分浓厚。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把一年的晦气扫出门外。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和彩旗,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那时,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脑,小孩子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就是放鞭炮、玩冰爬犁和冰上掴“牛”。每逢元旦,我都会早早起床,穿上喜欢的衣服,走街串巷、呼朋唤友,和小伙伴们在有冰有雪的地方玩一场热火朝天的冰上游戏。
掴“牛”就是打木陀螺。手里挥动鞭子打在“牛”上,就能让“牛”在冰上不停旋转,打一会就出汗,身上暖烘烘的。
那时,我喜欢这个游戏,不光是掴“牛”时的兴奋,还有做“牛”时的成就感。冰面上转动着各式各样的“牛”,谁的“牛”最好看,谁获得的赞扬就最多,谁就恨不得走路都“翘起尾巴来”。
找一段胳膊腕粗的木头,把一头砍成锥形,用小刀或者镰刀修圆……那时候,我爷爷给我做的“牛”最好看。
小时候,我最爱显摆,带着爷爷做的“牛”就跟小伙伴们炫耀。我记得很清楚,7岁的时候还因为攀比谁的“牛”更好看,新年第一天就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架,把他打进诊所了。
他说他的好看,我觉得我的漂亮,谁也不服谁,我一生气就把“牛”砸到他头上,他的头上立刻流血了。我见形势不妙,拔腿就跑。跑也跑不掉,等那个小孩包扎好伤口,我爸就给了我一顿“棒子炒肉”,把我带到他家道歉去了。
后来,爷爷给被我打的小孩做了个更好看的“牛”,让我给他送过去,我当时心里真是又悔又怕。到现在,每年家里人围坐在一起过元旦,说起我当时那个“虎劲儿”,我都不好意思。
小时候,过元旦时我最期待的就是学校的联欢会和家庭聚会。学校联欢会上,同学们会精心准备各种节目,老师会准备瓜子、花生和水果,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校园。新年第一天,同学们还会互送新年贺卡,上面写着新年的祝福和愿望,这份简单的礼物就能让我们开心一整天。
家庭聚会则是元旦期间的“重头戏”。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描绘新年的美好愿景。
其实,小时候我不懂团圆,只知道亲人回家都会带好吃的,父母也会让我们放开吃,这可是平常没有的待遇。
对于我们“80后”来说,那些简单而温馨的元旦记忆,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更是我们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80后”过元旦的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比如微信红包等,让元旦的庆祝方式更加便捷和多样。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始选择在元旦期间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迎接新年的到来。
我感慨岁月流逝,但也对未来充满信心。每一年,我都期待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期待自己的小家能越来越好。无论岁月如何变迁,“80后”的我们都会期待每一个元旦的到来,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
(张磊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永杰 常驻记者 张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