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民间刺绣
守艺人:一师八团职工刘琴
匠心感言: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塔河民间刺绣技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针一梦境,一线一世界。
在一师阿拉尔市有一位“80后”绣娘,与刺绣相伴20余年,她就是一师八团职工刘琴。
塔河民间刺绣是纯手工刺绣,一般采用传统平针绣和乱针绣的技法,融合民间彝绣、苗绣等技艺,用真丝底料取1至32丝不等、数十至百余种色彩真丝丝线,历时数天至几年纯手工精心绣制而成,绣品以照片、画作、书法作品等为蓝本,色彩丰富、生动立体,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2020年,塔河民间刺绣入选兵团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琴来自尖山刺绣的故乡云南,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受当地民间刺绣文化的熏陶和喜欢刺绣的奶奶的影响,她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她没有接受过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但靠着天赋和努力,逐渐摸到了刺绣门道,技艺逐步提高,获得云南省内外的多个大奖。
2019年,刘琴跟随丈夫来到八团生活。初到阿拉尔垦区,乘车行驶在沙漠公路时,她被眼前美丽的胡杨林震撼,后来深入了解兵团红色文化后,她想用手中的针线把兵团的美景绣出来。
为了表达对第二故乡的热爱,刘琴以阿拉尔垦区的风景、人物为样本,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其中,胡杨林是刘琴最喜欢的创作题材,平针绣出来的胡杨树细腻逼真,乱针绣出来的胡杨树立体生动。绣花针在她的指尖上下翻飞,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胡杨树仿佛“活”了起来。
“由于机器绣品大量出现,很多民间手工刺绣被机器替代,我在传承和发展塔河民间刺绣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在刘琴看来,机器代替人工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对于刺绣而言,手工刺绣的存在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刘琴始终认为手工刺绣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精美、逼真,每一幅手工绣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配色、针法的丰富程度,还是用料,都极为考究。手工绣品极具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机器绣品永远无法媲美的。
为了精进自己的刺绣技艺,刘琴先后拜访云南、四川、湖南等地的刺绣老艺人,向他们学习刺绣技艺,再结合家乡的传统苗绣、彝绣等,经过不断探索学习,形成极具个人风格的新型刺绣技艺。这些年,她的刺绣技艺逐渐成熟,手法细腻、针法灵活、表现力强,深受业界好评。
从尖山刺绣故乡来到兵团,成为塔河民间刺绣的传承人,再到全力传承和发展塔河民间刺绣,刘琴付出了很多。她经常出现在各团场和连队的刺绣课堂上,向职工群众传授塔河民间刺绣技艺。她还经常活跃在文化传承的各项活动中,不放过任何宣传塔河民间刺绣的机会。
“塔河民间刺绣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还是兵团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活动和展览,塔河民间刺绣正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桥梁。”刘琴说。
择一事、终一生,刺绣不仅是刘琴的职业,更成为她一生所爱。刘琴表示,她将积极联合各部门及社区开展手工刺绣培训,向更多人展示塔河民间刺绣独特魅力,为塔河民间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