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彭力:挥刀如笔 意入丹青

日期:12-26
字号:
版面:第06-07版:以匠心守初心 关注兵团守艺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彭力创作的刻瓷画作品(摄于12月24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彭力在创作刻瓷画(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刻瓷画

守艺人:六师五家渠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彭力

匠心感言:创作更多弘扬兵团精神的系列作品,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兵团。

刻瓷又名瓷刻,所谓刻瓷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面上进行雕刻的技艺,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绣。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凡是能着墨于纸上的事物,无不可“绣”于瓷器之上。

叮叮咚咚,经过一番刀雕斧凿,“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刻瓷画就“出炉”了,因其运刀技艺难于一般雕刻艺术,目前熟练掌握这一技艺的民间艺人寥若晨星。然而,在六师五家渠市就活跃着一位刻瓷艺人,他叫彭力。

彭力是六师五家渠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一名刻瓷艺人。过去14年间,他在一雕一琢的碰撞间已完成300余幅刻瓷作品,还经常带着优秀作品“走出去”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

走进彭力位于六师五家渠市美术馆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个瓷器王国,一件件刻瓷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彭力介绍,这项技艺极为考验艺人的心性,每次创作前,他都会将手机关机,减少外界干扰,完全沉浸在刻瓷的世界里。

说起为何喜欢艺术,彭力认为那要追溯到他小时候:“我的父亲是一名支边青年,到六师一〇二团后成为连队文化教员,从小我就在父亲的熏陶下爱上了书画创作……”

真正与刻瓷的结缘,源于彭力赴西安的一次旅行。2010年,彭力去西安音乐学院交流学习,闲暇之余,他前往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馆内展出的碑刻书法作品让爱好书画的他大为震撼。回家后,他开始琢磨研究书画作品更多的表现形式,最终在瓷盘上找到了他想要的感觉,“原来书法的魅力不光在纸上”。

从那年开始,彭力白天打理农田,其余时间都在琢磨刻瓷。可是,在瓷盘上雕刻并非易事,力道大瓷盘会崩裂,力道小则破不开瓷盘上的釉,一年多的时间里,彭力一直在屋里“叮叮当当”地敲,“那年我准备了300多个盘子,全练完了”。

一遍遍地琢磨和练习,彭力对刻瓷力度的掌握越发自如。

2011年春天,彭力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刻瓷的节目后,他知道想要快速提高技艺还得拜师学艺。当年,他便前往山东淄博,向一位颇有声望的刻瓷大师学习,那段时间,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泡在大师的刻瓷工作室。

在山东,彭力了解了刻瓷历史,学习了刻制刀法的变化运用、锤子和刀具如何协调等,刻瓷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准备回疆时,师父说西北刻瓷的人很少,他把这个技艺传给我,希望我能把它传下去。”彭力回忆起师傅的教导,感慨良多。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彭力一直致力于精进刻瓷技艺,创作了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题材作品。

“一幅作品是通过成千上万次敲击、雕琢呈现出来的,每一次的敲击、雕琢都要恰到好处,还要通过不同的手法去表现,这些经验得通过一次次练习才能掌握。”彭力说,“我把国画、剪纸等不同风格融入我的作品中,好多人第一眼看以为是国画,手再一摸,就会‘呦’一声,惊讶地发现这是刻上去的。”

彭力的作品大多是中国传统山水、人物肖像或者兵团题材的内容,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我把家乡、身边的人和事刻在瓷盘上,就像在雕琢我的内心。每当我拿起刻刀,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彭力说。

这些年,彭力带着他的作品,参加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节等,其作品也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国展出。

“刻瓷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也和一些学校进行合作,希望更多孩子喜欢上刻瓷画,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彭力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