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蒸笼
守艺人:十三师红山农场职工袁吉清
匠心感言: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都要把制作木蒸笼的技艺传承下去。
蒸,是古老的食物加工方法,想到蒸,就想到蒸笼。传统木蒸笼是由笼匠制作的,十三师红山农场职工袁吉清是小有名气的笼匠,制作木蒸笼已有40多个年头,木蒸笼成品数以千计。目前,他是十三师新星市木蒸笼制作技艺传承人。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春节了,红山农场的职工群众开始准备蒸花馍,不少人慕名前来向袁吉清订购木蒸笼,这是袁吉清一年之中生意最好的时候。
走进袁吉清家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垛垛码放整齐的木材和制作了一半的笼屉。袁吉清站在烧热的铁模具前,借助高温将一块木板塑形成圆环状,他说这是制作笼屉最难的一步,只有多做多练才能掌握力道和火候。
在袁吉清的工作间内,摆放着一张长长的木凳,上面满是刀痕,这是他的“多功能”工作台,堆满各类制作木蒸笼的工具。
“这些工具是父亲留给我的,质量非常好,我用了几十年了,都有感情了。”袁吉清指着桌子上制作木蒸笼的工具说。“这是笼匠的专业工具——笼刀,长45厘米,重0.9千克,非常锋利,制作木蒸笼离不开它。”袁吉清随手拿起一把形状奇特、闪闪发亮的刀具,缓缓说道。
袁吉清的父亲是一名木匠。袁吉清从小耳濡目染,对父亲制作木蒸笼的手艺非常感兴趣。1986年,他初中毕业后,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制作木蒸笼,逐渐成为一名手艺精湛的笼匠。
木蒸笼是传统手工炊具,在过去普遍使用地灶、铁锅的年代很普及。如今,木蒸笼逐渐被现代炊具取代。然而,在乡间及喜好用传统方式制作美食的人中,木蒸笼依然受欢迎。
制作木蒸笼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要使木蒸笼美观耐用,绝非易事。以制作一个直径50厘米的木蒸笼为例,要经过选料、裁料、盘料、穿撑、铺笼齿等20多道工序,费时一周才能制作好。
“不是什么木头都能制作木蒸笼,我选取的是松木,松木纹理一定要好,不能有节,否则制作的木蒸笼不耐用。”说起木蒸笼,袁吉清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使用松木蒸笼蒸食物时,木蒸笼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并散发出清新自然的松木香味,蒸出的食物口感更好。
“每次去别人家参加红白喜事,或者路过街上的馒头店时,看到大家用我制作的木蒸笼蒸出香甜可口的包子、馒头时,我就很有成就感。”袁吉清说。
多年来,袁吉清日复一日,坚持制作木蒸笼,凭借用料和做工讲究,在当地名头越来越响,除了红山农场的职工群众外,周边县乡也有不少人去他家买木蒸笼。靠着这门手艺,袁吉清一年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很多人住进了楼房,不方便使用体积大的木蒸笼,市场上对木蒸笼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现在,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我开始制作精致的小型木蒸笼,还是挺受大家欢迎的。”袁吉清说。
木蒸笼的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艺。这几年,袁吉清读了几十本相关书籍,对木蒸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欢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将它传承下去。”袁吉清抚摸着手中的笼刀,如是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