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主动扛起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职教责任,在改革中突出抓人、抓事、抓机制,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适应性强、匹配度高、贡献率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具有高职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抓人:突出四支队伍,确保干事有主体
抓班长带班子,这是学院治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发展首先要抓好各级班子建设,要建立能上能下、可进可出的班子建设机制。
抓教师改教学,这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培养具备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的“双师型”“双语型”师资。
抓专家建专业,这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每个专业发展都需要依靠和集聚一批专家,尤其是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专业、前沿专业、交叉专业的发展和专业群的建设。
抓学生促学习,这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性强,需要启发式、引导性教育,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内生动力、探索未知的强烈欲望,自觉摸索破解现实难题的新技能技术、新工艺工具、新方法方式,并熟能生巧地应用推广到具体生产生活中去。
抓事:突出四个重点,确保干事有突破
抓思想出思路,主要对象是领导干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牢牢抓住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从顶层设计入手,不断地通过深化改革克服思想禁锢、路径依赖和行为惰性,尤其要紧紧扭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产教融合这个根本方向、校企合作这个根本途径、时代新人培育这个根本目标,真正做到上下同心,把稳发展方向,持续提高教育贡献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生产力。
抓学术强学科,主要对象是专家团队。高职院校要组织力量把普通院校“从0到1”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产品、技术,多出具备高职辨识度的学术成果。
抓创新促创业,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高职院校除了做好学术创新外,还要更多地围绕国家战略和老百姓现实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多做技术创新和技能开拓,多出创新成果、多出专利精品、多出新的工艺,力争把高职院校建成高技能人才孕育和成长的摇篮、高新技术研发和传承的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的温室和繁衍的产床。
抓实践增实力,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专业教育为根、以职业教育为魂、以技术教育为体,实现“以技兴校、以用立教”,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实践型人才。
抓机制:突出五大环境,确保干事有条件
抓制度强制约,不能把事搞“乱”了;抓改革促改变,不能把人管“死”了;抓民主聚民力,不能把心弄“散”了;抓公开促公平,不能让题跑“偏”了;抓支持强支撑,不能把力量整“弱”了。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处在变换思路、转换赛道、交换价值的关键期,需要学校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在办事流程上、运行机制上、人员组建上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改出超强“活”力,练就超常“能”力,汇聚创造力,变成生产力。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