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红楼梦》里的取暖神器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第04版:国学兵团       上一篇    下一篇

●聂顺荣

天气越来越冷,现代人家里有暖气、空调,上班时手冷了可以抱着暖宝宝,去户外时身上可以贴暖贴,有各种取暖途径。那么,在没有这些取暖设备的古代,人们冬天是如何取暖的呢?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介绍了不少取暖神器。

手炉。手炉是由火炉演化而来的。古代火炉的材质主要包括铜、铁、青铜和陶土。早期的火炉是没有盖子的,在火炉里面放些木材和炭,能够起到供暖作用。后来,火炉做得更加精致,不但有了盖子,还可以提在手上,或者捧在手里,或笼在袖内,逐渐演化成手炉,可以让手不那么冷。为此,手炉有袖炉、捧炉等雅称。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王熙凤一身绫罗绸缎,“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黛玉有次去薛姨妈那儿做客,紫鹃怕黛玉冷,还特意让雪雁给黛玉送去一个小手炉。看来,那时手炉已十分普遍,很适合出行暖手。

脚炉。脚炉和手炉一样,都是冬日取暖的用具。虽然用途一样,但两者的体形和工艺有很大区别。脚炉一般为铜制,体量要大得多,炉壁也更厚实,供人踩在脚下烘烤御寒。除了家用,有时人们坐轿外出时,也会带上脚炉。有一次,宝玉去袭人家做客,袭人就把自己的脚炉给宝玉暖脚,还从荷包里取出两个梅花香饼,把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又盖好,放在宝玉怀里。荣宁两府过年的时候,宁国府尤氏的上房里放着十二张椅子,每张椅子下面都有一个大铜脚炉。

熏笼。熏笼是罩在炭盆上的罩笼,根据用途不同,也有火箱、火床、熏床之称,可用于烘烤和取暖,如熏衣、熏被。熏笼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当床,在上面睡人。

袭人请假回家那次,晴雯和麝月负责上夜。当时宝玉睡在暖阁里,晴雯和麝月两个人值夜,一个人睡在暖阁外面,一个人睡在熏笼上。熏笼可以来回搬动,晴雯生病之后,她们三个人把熏笼搬到了暖阁外面。

还有一次,宝玉去潇湘馆,看见黛玉、宝钗、宝琴、岫烟四个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倒坐在暖阁那儿临窗做针线。宝玉笑着说:“好一副‘冬闺集艳图’!可惜我迟来了一步。横竖这屋子比各屋子暖,这椅子坐着并不冷。”说着,便坐在黛玉常坐的搭着灰鼠皮的一张椅上。

火盆。火盆是一种用来盛放炭火或其他燃料,以取暖或烘干衣物的盆子,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有地方风韵和传奇色彩。在古代,火盆一般是用泥做的,虽然传热速度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使用火盆时,把木材和炭放上后,烧上火就可以了。晴雯生病的时候,宝玉就用火盆煎药,黛玉焚稿断痴情,用的也是火盆。

汤婆子。汤婆子是一种铜质或锡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常见的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一般为南瓜形状,小口,盖子内有厣子,可防止渗漏。

汤婆子的名字取得很有趣,“汤”在古代指热水,而“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关于汤婆子,南宋林景熙在《汤婆传》中写道:“形矮腹魁,端重淳涵”,元代陈基在《汤婆传》中写道:“婆银色而铅质,皤腹缩项,体肥白如瓠。”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金农,曾绘有一幅题为“汤婆子图”的画,画中的汤婆子与林景熙、陈基书中描述的相吻合。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袭人因母亲病故回家,晴雯、麝月服侍宝玉。“因是冬日,晴雯慵懒,本欲坐着取暖,忽又想到汤婆子未拿,就笑道:‘终究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壶,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

贾府的人,除了靠以上神器取暖外,还靠饮食、衣物等取暖。如贾宝玉的招牌冬装——大红猩猩毡,他曾多次穿过,探春、湘云也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