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阳气今从地底回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第04版:国学兵团       上一篇    下一篇

●鹿琮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当北斗七星指向正北方的时候,便是一年一度的冬至时节。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冬至不仅是冬日的重要节气,还是全年的重要节日。“至”既是极点,也是尽头,“二至者,寒暑之极”,冬至代表了冬之“极”。

古人认为,阴阳交替在这一日骤然消长升沉,汉代《孝经说》中记载了冬至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这一天,太阳达到所能直射的地球最南端,开始“往北复返”,冬至成为时节更替重要的转折点。

冬至一阳生

冬至“阴至而阳”。善于观察自然的古人,很早便悟出了“水满则覆、月盈则亏”的道理,无论是物还是事,到了极端便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在庙堂放置一种叫“欹器”的器物,作为警醒之用。这是一种盛水容器,在水少时是倾斜的,加一半水后是直立的,加满水后就会翻倒,以此来表示“满则覆”。时至今日,走进紫禁城依然能看到清代光绪年间铸造的“欹器”,器物延续千载,哲思也承传千年。

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表达季节变化,《国语·越语下》中载:“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事物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指出当阳气达到极点时会转化为阴气,而当阴气达到极点时会转化为阳气。这与《易经》中的阴阳理论相呼应,强调阴阳是动态平衡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冬属阴,而冬至是古人认为阴达到极点的时候,也是阳萌生的时节。

冬至“一阳来复”。古人认为冬至是阳生时节,《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绘声绘色描写了冬日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作为我国古代最出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三国演义》既尊重正史,又充满小说的夸张与奇思。诸葛亮设坛做法借来东风虽不可信,但书中借曹操之口说出“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道出了诸葛亮能够“借”得东风的可信理由,想必懂得天时地利的诸葛亮对这样的自然现象是心知肚明的。鲁迅评价罗贯中“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在这一回里得到了“实锤”例证。

冬至“大吉之日”。冬至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古代,“阳气起”代表着生命的开始和万物的复苏,意味着可以耕作与生产的雨热农耕条件在逐渐形成,一切美好从冬至渐次开始。

古人把冬至视为大吉之日,冬至是我国古老而悠久的重要节日。《后汉书》中记载,在汉代,百官在冬至前后会放假休息,“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到了唐代,更是“准令休假七日”。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记载。

皇家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的祭天仪式,就在冬至当日举行。明清两代留存的史料中,详细记录了皇帝到圆丘祭天的事迹,臣僚百姓也于此日相互庆贺。唐代杜甫《短歌行赠四兄》中“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就是这种场景的生动描述。

银漏催长夜

“迟迟钟鼓初长夜”。冬至是一年之中夜最长、昼最短的日子。冬夜漫漫,对于知己来说是促膝长谈的难得光景,对于心事重重之人来说是漫长等待和难以消磨的无赖光阴,对于凡事不往心里去的乐观通达之人,则是大梦一场的难得高卧时刻。

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在没有杨贵妃陪伴的岁月里,唐玄宗李隆基是能深切感受到夜深人静时的孤独的,当年“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欢愉散场,留下“孤灯挑尽未成眠”“翡翠衾寒谁与共”的漫漫长恨。虽然这是白居易以诗人之心对帝王妃子之情的揣度,但是从“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有着对长夜难寐的相思时刻,能对李、杨爱情理解得如此深刻,留下千古传诵的动人诗篇也就不足为奇了。

“挑灯闲看牡丹亭”。漫漫长夜也是挑灯读书的好时候,冬至时节读书,既不用担心“黄莺儿”枝上啼叫扰乱心神,也不必担心蛰嘶、蝉噪、蛙鸣惊动清修。寒风呼啸“往来无白丁”,大雪封门“万径人踪灭”,正是一个人沉浸书卷的难得时候。寒夜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打开书卷进入辽阔无垠的精神世界,身在斗室之内,心游八荒之外,与古圣先贤相交,与天地精神往来。

明代才女冯小青写过一首无题诗,其中有一句“挑灯闲看牡丹亭”,她沉浸在杜丽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里,在深沉的长夜仿佛瞬间有了身世之感。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幽闭深闺,因在私塾中读《诗经·关雎》而怀春,在花园里看“姹紫嫣红开遍”而焕发生命意识,身在闺阁而梦魂早已冲出禁锢,读书感发精神的力量虽萌生在长夜斗室,但思绪早已冲出尘寰。

“何当共剪西窗烛”。围炉夜话,共剪西窗之烛,应该算得上人生一大快事。风雪虽然阻碍了外出的行旅,但创造了同室畅叙的机会,拉近了心意相交的距离。不同于景色秀美、风光大好之时的金谷之会、南园唱和、兰亭雅集,此时的畅谈范围应该仅限于少数相知相交的朋友,谈论的话题是深刻诚挚的人生体悟和生命思考。

知音难求,“漫漫长夜与谁论”,过客万千,“酒逢知己千杯少”,浮生如梦,悟言一室能几人?这样漫长而可清谈的夜,何其珍贵!对于归期未定的离人,久别重逢的朋友,共剪西窗之烛不仅是漫漫人生中弥足珍贵的回忆,还是几千年诗歌史上动人心弦的温情时刻,冬至时节的漫漫长夜为这样的深情厚谊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沽酒看梅花

“暖随杯酒上朱颜”。江南之地有在冬至前后酿酒的习俗,杭州的桂花、苏州的大米是酿冬酒的上佳材料,这些材料酿造的米酒清甜而不辛辣,细品之余口齿沁着香气。

酒是冬至御寒的好物,《红楼梦》中每逢寒冬时节,在侯门深宅的贾府,连上了年岁的贾母和大观园里的诸姊妹都会饮上几杯。

朱门大户饮酒是颇为讲究的,要把酒温热后再饮,以免寒了肠胃。即便不在朱门,市井之人于案几上,用青瓷酒壶温上满满一壶新酿,细细斟酌,杯酒下肚,暖遍周身,也是冬至时节人间烟火中难得的快乐。

北宋汴梁的酒肆之中,也有温酒而饮的风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如今,收藏在安徽博物院的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和湖北省博物馆的青白瓷莲纹温碗酒注,似乎在讲述千年之前的寒冬,人们饮酒长谈的文雅之事。

“家家捣米做汤圆”。冬至时节北方人家要吃饺子,而南方人家则食汤圆,品类虽不相同,但对于节日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冬至是具有普遍民族认同的节气,此时虽然黄河以北早已冰天雪地,但江南之地尚有草木未凋,岭南、滇南依然繁花盛开。神州大地不分南北,冬至当天昼最短、夜最长。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冬至和春节被同等对待,每逢冬至,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丰富热闹的节庆活动,正如《东京梦华录》中描写的那样:“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倚栏和雪看梅花”。冬至的饮宴是丰富有趣的,冬日的清赏同样别具格调,无论是赏雪还是赏梅,都堪称雅事。酒助诗兴、梅增宴趣,晚唐诗人杜牧在酒后赏雪,写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的佳句,南宋词人王炎冬至赏梅,敏锐捕捉到“恁是一阳来复后,梅花柳眼先春发”的至日景色。

冬至赏景,人们虽身处严寒环境中,但已经明显有了“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心理期待,阳气生发,春天已然不远。况且,从这一天起,民间进入“数九”时候,无论是画着九朵梅花的九九消寒图,还是双钩描红繁体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写九”,只待梅花画满、笔画写尽,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春天就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