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我与玉米田的一世情缘

日期:12-20
字号:
版面:第06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王东江

从老连队搬到新连队的第一年,我们家种了12亩玉米田。

再准确一点说,是我们家分得了12亩玉米田。因为我们接手玉米田的时候,玉米苗已经窜出薄膜约两寸高了,三两株一穴,比赛似的直直站着,从头到脚绿得可心。顺着垄看,绿色已经成行,由深及浅,绵延到视线模糊的远方,而那抹淡淡的绿依然滋润着久渴的瞳仁。这是捷足先登的十几个年轻职工的劳动成果,让我们这些第二批次姗姗来迟者一到新连队,心底里便埋下绿色希望。

新连队建在戈壁滩上,五纵四横的街巷,红屋顶红屋厢红院墙。站在地势较高的省道看连队,朝阳夕晖中,像极了俄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卡尔的名画《红房子》。日挂中天时,又像极了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描述下的《红城堡》。而更多的时候,我宁愿把连队看作顶着红盖头穿着红嫁衣的新嫁娘,她的美是朴素的、乡野的、倾心的,住进去,就像住进了新娘的心扉里。

我家的12亩玉米田共12行,在1200米长200米宽的条田里,位列右边前12行,雄赳赳气昂昂挺腰仰头甩手,走在队列最前面,妥妥的一个“加强班”。那时,连队已采用了滴灌和滴水带肥技术,每次灌溉,水先从我们家玉米田过,肥先从我们家玉米田走,这近水楼台的优势,使我们家的玉米田始终处在水足肥饱的状态。从一筷子高开始定苗,它的长势一路领先,根深、叶茂、秆壮,穗长、粒饱、籽重。连队职工从我家玉米田经过时,咂咂舌作羡慕状。那年,我家12亩玉米田平均亩产1200公斤,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获纯利15876.36元。收入、幸福、骄傲、自信,连创我家几项史前纪录。那时,连队分的是现金,从嘎嘎响的百元大钞到叮当响的分币,一应俱全。当我提着一方便袋“真金白银”从连部回家时,我高兴得不知道先迈哪条腿了。

那串光荣而明亮的数字,已经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这12亩玉米田,于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我三十年河东与三十年河西中间的那道桥,没有它,我可能永远在“河东”徘徊。

第二年,我家玉米田面积扩大到40亩。那是单独的一块三角地,它的面积还是我用小学数学公式“底乘高除以二”确定的。

我的40亩玉米田有单独的出水桩、单独的施肥罐,跟任何人无瓜葛,长好长差,直接检验我的智慧与付出。我在职工眼里是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还是洪七公手中的“打狗棍”,全凭40亩玉米田决断。

好在,40亩玉米田给我撑足了面子,我的智慧和辛劳得到了职工们的双重肯定。

玉米籽摊到连队晒场晾晒时,就占地面积和厚度,凭我这双慧眼反复打量,应与邻居家50亩地的产量不相上下。当清扬好的玉米籽装袋、过秤后,数字证实了我眼光的“毒辣”,我的40亩玉米田的产量,只比邻居家的50亩少了3公斤。

这年,我家的纯收入达到了8万元,超过了老家做生意的表哥的收入。我把这消息通过电话告诉了他,他愣怔了一下,用疑问的语气问我,种地一年挣8万,能吗?我坚定地告诉他,能啊!在我们兵团,肯定能啊!

去年,我们家的40亩玉米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了连队的农业合作社,实现了小田并大田。合作社统管着连队的全部农田,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全程机械化,专业人员做专业事,兵团大农业的优势和业绩一飞冲天,兵团人扬眉吐气的时刻真正到来了。

连队人靠着土地入股,一个个都成了股东。他们再不用天天耗在农田里,腾出来一个脑袋两只手,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有人搞起了规模养殖,精心照管成百上千的牛羊马驴;有人在养殖场附近干起了屠宰肉联;有人开起了商超,并很快把商超开成了连锁店,在全团遍地开花;有人闲不住,去单位看大门,去建筑工地守夜;有人去学烹饪,换着花样吃;有人去学裁剪,换着花样穿;有人去学美容,换着花样打扮……职工们可着劲去实现种田时未完成的心愿。反正他们心里有底,年底有大把分红在等着他们,农业合作社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我呢,即使脱离了玉米田,也脱离不了跟玉米田相关的事业。我在家里盖起小厂房,安装了榨油机和粉碎机,再把合作社的玉米买回家。玉米胚芽部分,我榨成玉米油,提炼后装桶;剩余部分,我磨成淀粉,小袋包装。我的玉米油注册的是“大兵团”商标,我的玉米粉注册的是“大农业”商标。我的产品还没出团场就供不应求。

你别看我有一把年纪了,可我的雄心不输年轻人。我要把我的“大兵团”和“大农业”做大做强,即使冲不出国门,也要冲出“疆”门。我要让更多的人吃到我榨的油我磨的面,让他们吃出“兵团味道”“戍边精神”,让他们的腰杆变得和兵团人一样壮,让他们的底气变得和兵团人一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