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乡间逐梦

日期:12-20
字号:
版面:第05版:绿洲周末       上一篇    下一篇

12月10日,陈新建(右)在居民家中走访了解相关信息。张国锋 摄

12月5日,徐勇(右)向笔者介绍当季大枣,喜笑颜开。张国锋 摄

12月8日,刘波在查看监控。张国锋 摄

●谢增杰 王慧香 郭曼玉 初明远

扎根团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奉献人生,青春岁月灿烂辉煌。

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像我们的祖辈、父辈一样,让青春在这片热土上绽放。

——题记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陈新建随丈夫刘永力来到“火石泉”,第一次到十三师红星二场的记忆又重现眼前。

陈新建个头不高,瘦瘦的,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有点南方女子的温婉,却是正宗的湖北女子,性格外向,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看,那边就是!”刘永力指着前方说,“那是当年我爷爷在芦苇荡里泡荒治碱的地方。”

2009年夏天,23岁的陈新建趁着暑假,与大学同学、男友刘永力,来到男友的家乡红星二场。那会儿,星光大道还没修,红星公交还没通,她和其他人一道挤进面包车里,晃晃悠悠来到红星二场大转盘处,然后再坐三轮车回家。

绿油油的葡萄,红彤彤的大枣,与不远处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相映成趣;充满历史气息的地窝子、“十三连”、红星军垦博物馆,古朴、悠远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切都美不胜收,让她仿佛走进画卷之中。

刘永力告诉她,火石泉原本是一片盐碱地,周边长满两三米高的芦苇,四周是白茫茫的盐碱地,“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

上世纪50年代初,上级党委决定成立红星二场,并由原农五师派出一支勘测队,重点对居民区、公路、盐碱地等进行定桩、测量、划分,为后期建场工作打基础。

也是在这几年,第一代兵团人开始修渠,掀开了红星二场的新篇章。红星二渠修好后,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奋斗,泡碱、开荒、种粮,誓在戈壁上建花园。

渐渐地,团场有了最初的模样,“有了粮,有了房,有了人,有了笑……”

芦苇湖的荒芜,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现在的红星二场,俨然一个现代化新城。

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更坚定了陈新建当初选择的决心。

2017年8月,在外打拼几年后,她随丈夫回到红星二场,开了一家超市。

陈新建的父母都是农民,家中经济拮据。求学期间,她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顺利完成学业。从此,她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报社会。

正因为如此,除了忙超市生意,她还通过社区了解到一些孤寡老人、老军垦战士和困难家庭学生的信息,拿上自家超市的牛奶、清油、学习用品等,多次上门看望。

2020年5月,时任金色阳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初明远找到了她,询问她想不想当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服务。

“行!”

她想都没想,便应了下来。

刚开始,她在社区跟班学习,入户走访、整理档案等;后来,她协助开展党建、民政、计生、文明创建等工作。当年12月,陈新建被推选为金色阳光社区居委会主任。第二年6月,她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

“怎么想着来社区工作呢?”

她想了想,说了三点理由:“其一,虽然我是湖北人,但我是红星二场的儿媳妇,这里也是我的家乡,我有责任和义务参加家乡的建设;其二,这里是几代兵团人共同奋斗过的地方,尤其老一辈人奋斗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年轻人;更主要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社区工作非常具体、烦琐,你肯定会有不少困难。”

她看了看窗外:“第一代兵团人在戈壁滩上建花园,一代代兵团人付出多少汗水才把红星二场建设成美丽小镇,我们现在遇到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在社区工作,有艰辛,也有困惑,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感动。

孤寡老人赵希林抚摸着她的头,心疼,“闺女,多吃点,又瘦了!”

每年寒暑假都来社区实习的李丹妮说,“她像一道光,照亮别人,温暖自己。我也要成为那道光。”

2021年,金色阳光社区搬到新址。从“四面白墙”到“有声有色”,社区现有音乐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科普室等12个功能室。

一有闲暇,陈新建总爱漫步林荫小道,她常常想起老兵们写下的诗篇:

往日的火石泉——

荒草丛生,满目荒凉。

…………

炎炎烈日挥镐锄,

冰封雪飘战盐碱。

…………

昔日荒滩何处寻,

新兴城镇变仙源。

这一天,初升的太阳越过山顶,照在红星四渠的渠首。一条从山下通往山上的柏油马路,不经意间,被太阳镀亮了。

三位守渠人身披晨光,沿着小路拾级而上。他们要先开电动车到渠下,然后再顺着台阶爬到三公里处的“启闭器”处去观察水势。

往上爬,得弓着腰,再加上早上雾大,一个来回,3个小时。技术员刘波和父亲刘四勇、“渠上力气最大”的关玉喜师傅三个人一组。

现在,他们正向山上走去。随着一步步登高,眼前逐渐开阔。这个过程,仿佛是向着辽阔与高远不断迈进。

与刘四勇相比,刘波是名“新丁”。

父子俩都不多言语。只是每次爬台阶,身后的父亲总会轻声叮嘱一句,“慢些,慢些。”

我是和刘波的母亲何小荣坐采购车一起上山的。

追着朝阳,沿着满眼金黄色的胡杨,从场部菜店出发,约莫20多分钟的光景,我们便抵达目的地。

这是一栋白色的二层小楼。小楼前面有个小广场,广场前立着根旗杆,山上风大,红旗迎风招展,红红的、艳艳的。

“鸟枪换炮啦!”关玉喜回来得稍早些,粗声亮嗓,黝黑的脸上充满了笑,“记者同志,你看,旧房子在后头,鲜明对比呢!”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大榆树后面藏着的几间红房子。

我想起第一次上山采访的情景。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刘波带我上山。

那会儿路还没完全修好,从山口出发,汽车要在崎岖蜿蜒的山路绕过两个大山坳,然后几间红砖房才映入眼帘。

几个低矮的松木板凳,中间是一张褪了色的小方桌,桌上有一壶温茶水。周边是几十棵榆树,初夏的阳光从榆树叶子中穿过来,耳畔回响着哗哗的溪流声和清脆的鸟叫声。

整个采访很顺利,除了刘波。

那天,是他24岁生日。何小荣给他煮了几个鸡蛋,用手绢包着,让他带下山吃。

他有些不耐烦,“知道了,知道了。”把车打着,载着我,一溜烟下山了。

“生日快乐!”半路上,我祝福他。

他笑笑,没多言语。

我顺着榆树往里走,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嗨,你来了!”

思绪一下被拉回,刘波朝我走来,穿一身蓝黄色的工作服,戴一顶红色的安全帽,同几年前相比,他黑了不少,也成熟了不少。

“山上咋样?”我问他。

“还行,今年又涨工资了呢!”他嘿嘿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

刘波今年29岁,工龄10年。2017年到水电所上班,成了一名配水员,和父母成了工友。

后来,渠上的设备越来越自动化、专业化。2019年6月,单位领导准备选派“学习能力强、干劲儿足”的年轻干部上山。

为了追逐父亲的身影,刘波来到红星四场渠首,工作、结婚,扎下了根。

渠上一共有两组人,还有一个带班领导,可以轮班,他不用像父母一样,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能回去陪家人。

守渠,比以往确实简单了许多。

监控布满各个角落,在电脑显示屏上,水位、流水立方数等数据清晰显示,但他们依旧保持着每天去水尺房检查“启闭器”的习惯。

“不上山绝对不行,心悬着,放不下。”

中午,何小荣做的是抓饭。香喷喷的羊肉伴着山上特色的野菜,馋得人口水直流。

刘波正在网上学习二级建造师课程,他说,“多学一项本领总是好事。”

闲时,刘波会带着小狗“抱抱”,到附近走走、看看,他觉得每个守渠人都像极了小草,父亲是,母亲是,他也是,坚强、韧劲儿十足。

清晨,一轮红日跃出了地平线,将金灿灿的光辉洒在黄田农场,留下一片辉煌。

从场部往东,大约四五公里,竖着一块大大的牌子:“梧桐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

左拐,目的地到了。一个个头高高,特别精神的年轻人站在门口迎接我们。

他伸出手,手掌宽厚有力,嘿嘿一笑,“走,屋里聊。”

他叫徐勇,是梧桐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几杯清茶,一张小方桌,徐勇向我们道来他的创业故事。

“梦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创业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鲜。”创业多年来,徐勇的心态从一开始的兴奋冲动,经过过山车般波澜起伏后,逐渐走向平稳。

徐勇谦称,自己能侥幸创业成功,除了机遇,还得有一颗“超大心脏”。

最难的时候,徐勇说,“每天最少花销得一两万元,靠借钱过日子!”

“但我还是想往前冲。”徐勇说,“我觉得干啥都要有始有终,困难打不退我。”他把公司的人召集起来,说明现实困难以及解决方案,恳请大家留下来。

2016年元旦,徐勇刚“赔完”一家店。

大伙儿拾掇着自己的家当,准备走人。班明、李兵、张笑楠等6个人留在了最后。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气氛有些压抑。

徐勇不落忍。

“以后有啥打算?”

“没啥,再看。”

“要不,再一起干?”

“好!”几人的眼睛亮了,相处大半年,眼前这个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早已成为大家信赖的对象。

“那咱们琢磨琢磨干点啥?”徐勇把大伙儿的心重新焐热。

也巧,柳树泉农场的朋友陶欣慰打来电话,向他求助红枣的销售门路。

“干淘宝!”有人提议。

当地红枣收购价是8元每公斤,网上销售价20元每公斤。

一算账,能行!

把想法变成产品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创业中基本无休,小伙伴们常常身兼数职,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徐勇说,“我有时责怪自己,恨自己能力不够,拉来大伙儿一起创业,却给不了太多补贴,还让他们受苦。”

收购红枣、注册电商平台、对接邮局……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当年5月,买卖开张。

他们从职工手中收购了近30吨红枣,然后通过红枣加工厂进行切片加工后再包装。

主打产品是“军垦红枣”,主营枣片,19.9元每袋,500克,包邮。

那会儿,在网上,新疆卖枣片的人还不多。他们抓住了先机。

生意好了,也有了一定名气。

同年底,他们参加了兵团农展会。他们的干果礼盒“十八般武艺”“十二木卡姆”等备受青睐。

本想着能好好赚一笔,生产加工厂的经营许可证因脱审时间过长被吊销。

徐勇犯了难,“咋办?”

师、团各级领导上门给他出主意:“要不,去黄田农场看看,重新开办一家?厂房、商标、设计都是自己的,做自己的品牌!”

“那就试试。”

没承想,一眼就对上了。

优越的交通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力的政策支持,徐勇毫不犹豫地选择在这里创业。入驻后,他享受到师、团的多项创业帮扶政策,如房租减免、办税优惠等。

接下来,就是选厂址了。

100亩地,距场部约五公里,地势平整。团场还为他减免了10年租金。

就这样,一家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农副产品加工厂成立了。

随着他对农副产品的深入了解,在身边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的帮助下,这几年,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徐勇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2018年,徐勇郑重地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他已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几年,合作社营业额在2200万元左右,给20多名团场职工、家属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前几年,政府组织消费援疆,帮他销售了300多万元的商品。徐勇说,自己收获了温暖和感动。

这几年,十三师新星市发展得越来越好,政策越来越好,像徐勇这样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各种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起来。

……

这里,有忘我的奋斗,有蓬勃的希望,更有年轻人绽放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