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
“我是兵团职工,种粮就是履行使命,种出的颗颗粮食都是我们的荣光。”“什么是担当奉献?这就是担当奉献。”四师六十二团团长张军一说,“职工们太可敬了,明明知道种粮的收益比不上种经济作物,但更知道肩上的职责使命。”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农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更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深厚底蕴。自古以来,“农为天下之本”的理念便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稳定,更是亿万农民辛勤劳作、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那么,当我们谈及“农业是根本”时,农民,这一群体,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农民,作为与土地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他们在土地上年复一年地耕耘着希望与梦想,可以说是这片土地最直接、最质朴的守护者。农民的双手,是大地最诚实的记录者,每一道茧,都是岁月与勤劳的见证。对于兵团人来说,“军垦第一犁”是兵团的光荣历史。“地阔天无疆,何忍国土荒”,当年的军垦战士,在水的下游,路的尽头,用坎土曼从荒滩上开出了耕地,从没有耕地的地方造出了耕地,他们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后辈过上幸福的生活,让祖国的边疆更加和谐安康。
从兵团职责使命来说,除了对土地的那种最朴素而又珍贵的情感,兵团的职工群众对土地还有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54年,党中央决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创造性转化历史遗产,让“屯垦戍边”的战略之举在西北边疆延续。从此,兵团人在戍边的同时,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式的坚韧和牺牲,将一片片荒芜之地开辟成沃野良田。对于老一辈兵团人来说,“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 ;对于新时代的兵团人来说,用科学方法种地,多打粮、打好粮,履行好职责使命的能力也更强、底气也更足。
从国家层面来说,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从“民以食为天”到“贵五谷而贱金玉”,从“喜看稻菽千重浪”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付出了不懈的努力。70年来,从“军垦第一犁”开始,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开辟了片片绿洲和万顷良田,率先建成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挥了“农”为全国作示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兵团农业的显著优势不断彰显:2023年,兵团以占全国0.39%的种植面积创造了粮食总产增量占全国增量10.2%的优异成绩;2024年,兵团再增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增产的背后带来了什么?最直观的呈现,就是为“中国饭碗”装上了更多“兵团粮”。从过去老一辈的手拉肩扛,到今天新农人的高科技种地,这是兵团人对职责使命的传承接力,也是兵团人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情怀担当,为筑牢“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写下了生动注脚。
给一块土地,捧出的是谷满稻香,心中不慌;接一纸命令,换回的是沙海绿洲,城市繁荣。70年来,兵团人以农起家,从戈壁荒滩垦荒到今天农业现代化成就斐然,这是全体兵团人的骄傲,更得益于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兵团人。在广袤的垦区大地上,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是这方天地的见证者,用勤劳和奉献书写着关于丰收和喜悦的非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