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日期:12-16
●毛语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它反映着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与道德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在高校思政课程育人体系中,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高校思政课程应当秉持“大思政课”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意识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例如,在思政课上讲述兵团建设初期先辈们如何在荒漠中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动人故事,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兵团红色文化中丰富的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能够激励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社会的责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兵团红色文化历史记忆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进而增强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起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70年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实践,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不朽伟业,孕育了感人至深的红色文化。兵团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打造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打造具有兵团特色的育人品牌。例如,邀请兵团老战士走进课堂,亲自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兵团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巧妙地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借助一系列生动丰富的历史故事、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事迹、经典的红色艺术作品以及深厚的革命文化精神,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能够直观、深刻地体会到兵团精神的力量所在。通过展示革命前辈们的英雄壮举以及一代代满腔热血的青年为祖国建设、边疆巩固所做出的贡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兵团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培育他们为家乡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有助于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一个个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都在讲述着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一个个红色遗迹遗址,都在生动传播着红色文化。兵团丰富的红色资源为高校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兵团革命遗址、纪念馆、红色文化景点及屯垦文化主题公园等,让学生置身于那段红色的历史氛围中,亲身感受红色历史与文化的魅力。这种实践性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还使得思政课程内容更加鲜活具体,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实地参观或了解本地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与精神内涵。结合兵团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鼓励他们继承前辈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对其人文素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了解红色文化中的先进事迹与屯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这些都是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将兵团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又实现了与地方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以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兵团红色资源为思政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推动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学校能够助力地方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从而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例如,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此番携手,不仅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