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启示三:要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科学发展沙漠特色产业,蹚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空气也能变现?”带着满满的好奇心,12月5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距离榆林城区16公里处的榆阳区小纪汗樟子松基地,实探空气“变现”、林海“生金”背后的故事。
彼时,虽时值冬日,榆林市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却依旧是满目绿意。很难想象,多年前这里是荒凉的沙漠。如今,榆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将生态治理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指着成片的樟子松林,小纪汗林场党支部副书记王建东向记者介绍:“这些树林不仅能防风固沙,还是我们碳汇交易的绿色产品。”
记者了解到,所谓“林业碳汇”,即借助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以此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再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和认证流程,产生可交易的碳信用,而购买者则通过购买这些碳信用来中和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
近年来,榆林紧盯“双碳”目标,组建成立陕西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榆阳区林业碳汇累计交易量20.57万吨,交易额超1000万元。
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为沙区群众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将生态治理同产业发展相结合,每年以不低于4亿元的投入,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继开展了“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活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
一般防沙治沙观念认为,沙子是“破坏者”“入侵者”,要想方设法“消灭”它,但在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负责人张应龙看来,只要学会护沙、用沙,沙子也能“化敌为友”变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产业”。
12月6日,记者在张应龙的陪同下,走进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地下铺着厚厚一层松针和木屑。
“在这里,经过多年培育,我们成功种出了牛肝菌、赤松茸菌等菌菇,这些菌菇经济价值高,有助于我们日后推广林下经济、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到植树造林事业中来。”张应龙说。
多年来,张应龙团队与多家科研单位、高校合作,围绕沙地综合治理、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等课题开展试验。近两年,该团队不仅在松树林下种出了赤松茸菌、牛肝菌等菌菇,还在沙丘背风坡尝试种植树莓、蓝莓、黑莓等特色水果。
“治沙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我们期望用沙产业的高效发展反哺治沙事业,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真正的可持续治沙之路。”张应龙说。
造一片林子,绿一处荒沙,富一方百姓。70余载,榆林人不仅把风沙牢牢地固定下来,还探索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在“沙里掘金”。目前,榆林初步形成了沙漠治理产业化,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荒漠化治理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借鉴榆林经验,兵团应在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发展沙漠旅游、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深度整合沙产业发展要素,吸引更多人力、财力、物力流向沙产业,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