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莉
母亲年事已高,常年一人独居,因为舍不得扔旧物,家里越来越逼仄,可用空间越来越少。坏掉一条腿的茶几、用坏了的晾衣架、腿脚长短不齐的板凳、纸箱子、塑料袋、旧报纸,还有床上码得像小山一样的棉被……东西越积越多,挺宽敞的屋子硬是住成了杂物间。
每次回家,我都偷偷带一些东西下楼扔掉,频繁地、少量地,从最不显眼的地方找出东西开始扔,藏在角落里的破损物品、过期的食物,塑料袋和纸箱子,一点点、一批批送到垃圾站去。放心,她一时不会发现。
为了让母亲家整洁点,我平日里苦口婆心:堆积旧物,对健康不利,尘螨会导致过敏;长期被挡住的卫生死角会滋生蚊虫;摞起来的杂物有坍塌危险,万一发生漏水或短路可能导致水火灾害。母亲默默听着,然后该干嘛干嘛。刚被我清理出去的小凳子、纸箱子,下次自己“长了腿”又回来了;清理过的房间,很快也恢复了原貌。我费劲忙活半天,反而把母亲的生活搞乱了。
不能硬来,只能智取。今年夏季,母亲不慎伤了腿,腿脚不便就不能干涉我,这是搞一次全屋清理的绝佳时机。也正是因为这次大清理,我终于弄懂了母亲“囤积症”的动因。
抛开老人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习惯节俭生活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母亲认为,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们回来,要能住得下、吃上饭。于是乎,餐桌配有10把椅子;床上有所有子女同时回来都够用的棉被、毛巾被、床单、枕头;碗柜里有够所有人用的碗筷杯盘;冰箱橱柜和各种容器里更是塞着满坑满谷的食物,就连煎炒烹炸的锅具都是大号的。还有,“家里万一来了亲戚怎么办?”“这手提袋你姐姐说过好看”“这月饼你妹妹爱吃”“空花盆你弟弟说有空来拿”……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用处,怎么能扔?基于这种心理,母亲做了太多充分且没必要的准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中提到,如果老人突然开始出现囤积行为,通常和大脑衰退相关。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人员认为:囤积物品是老人大脑储存和恢复记忆的方式,物品的存在,能够提醒老人过去的记忆和场景,如果这些物品不在了,他们也就丢失了这份记忆。
越了解其中原委,心中越五味杂陈。原来老人的囤积行为,是在记忆减退后尝试自救的一种应对方式,并不是跟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冲突。老人信息源单一,生活中只剩下过往和儿女,但始终不变的一种本能,是护佑孩子一辈子,即使自己已经垂垂老矣。
当老人感觉被爱,感觉安全的时候,就不需要用回忆来填满寂寞和荒凉。作为晚辈,不指责老人囤东西,也不粗暴地帮忙扔东西。在陪伴照护的同时,尽量让老人按自己的心意生活,由着她像小孩子护食一样,护着她的旧物旧时光,护着她的情、她的爱、她的过去和现在,热气腾腾地活在她们自己的世界里。
我不再抱怨母亲的囤积行为。因为它们不仅是物品,更是母亲心中深沉的爱,是她用心守护家庭的见证。这些旧物,如同时光的碎片,静静地在角落里诉说着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