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山区生活和工作不易,但李琳都有办法。李琳回忆,在三连时一年四季只有夏天能买一些蔬菜,过冬就把土豆备好存在地窖。土木结构卫生室年久坍塌后,他便腾出一间自住房作为卫生室。
没有手机的那些年,冬天经常有人半夜敲门,李琳都赶紧起来给老乡看病,他和妻子李秀梅有时还要给病人做饭、喂饭。
牧民托海·居满清晰记得,2002年3月,他抱着当时3岁突发惊厥的儿子,敲开了李琳的家门。李琳给孩子打针、喂药,看护了大半个晚上。托海说:“后来几天,李医生每天骑马来我家,直到孩子病好。”
夏天牧民放牧转场,李琳会到各个牧业点巡诊,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有的牧民住在悬崖下,有的住在石头堆起来的小房子里,有的就住毡房,而我带着帐篷跟随牧民‘游牧’。”李琳说。
“看到牧民真切的目光,我放弃了回城里的念头”
在阔嘎什牧区,李琳是“第一道免疫防线”。
受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当地牧民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到牧民家巡诊时,李琳总会为病人量血压并叮嘱:“盐少吃,肉少吃,酒少喝,多吃菜,多喝水。”
在紧急医疗服务方面,李琳是“救命药”。2000年5月,牧民卡迈·阿提木尔扎早产,李琳得知后迅速赶到毡房,发现胎儿横位,判断自然分娩风险高,需送医院接生。李琳和产妇丈夫哈来·卡尔别克找来一辆车,连夜驶往医院,未曾想汽车还未出山,便在半路抛锚。
一路颠簸下,卡迈的羊水破裂,情况危急。李琳当即决定在车内接生。他凭经验尝试着把胎位转正,三个小时后,卡迈的女儿出生,母女平安。
“李医生救了我们一家!”哈来给女儿起名为阿依波塔,意为“月光下的小骆驼”,以纪念那天晚上。如今阿依波塔24岁了,她把李琳看作亲人和恩人,“我们兄妹3人都是叔叔接生的,没有他就没有我”。
他曾和8名牧民一起把难产孕妇固定在门板改制的“担架”上,从雪深齐膝的山路抬送至上级医院;有病人术后伤口化脓,他连续20多天为其换药;有牧民搬石头修羊圈把腰扭伤,他连续一星期每天上门针灸……
李琳持续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努力履行家庭医生的职能。他熟知当地百姓身体状况,对症下药,多次在患者脑梗、心梗时通过初步治疗为转运争取时间;近年来又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做好慢病管理工作。
“之前牧区医生很稀缺,来一个走一个,李医生来了之后就一直留在我们身边。”托海说。这名高血压患者表示,李琳就像亲人一样,时常家访送药。
从医以来,李琳有三次机会调动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上级医院工作,家人也曾多次劝说他回到城镇,而他选择了坚守。
“每次听到我要调走的消息,牧民都拿着奶疙瘩、端着奶茶挤到房子前,对我说‘李医生,你要是走了,我们怎么办?’”
“看到牧民真切的目光,我放弃了回城里的念头。”李琳说,庙尔沟的老乡会邀请他参加子女的婚礼,而多名牧民在临终前也要见他一面以示告别,“作为一名党员,我更有义务留下”。
“我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
走进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张贴着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内容的展板。中心还配备彩超室、X光室、孕检室、检验室及多间病房。
今年10月底,兵团第九师医院神经科、外科等专家来巡诊,老乡把卫生服务中心挤得满满当当。李琳担任翻译,用普通话给医生叙述患者病史,用哈萨克语告知老乡病况、“解说”处方。
2014年以后,随着庙尔沟片区牧民定居点建成,李琳从牧业点调回庙尔沟社区担任卫生员,有了一名护士搭班。2020年12月,兵团第九师医院师域医共体成立。上级医院医生在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驻诊,并展开定期巡诊。目前,该中心常驻人员近10人,除李琳外,还有第九师医院专家、疆外大专毕业生、检验师、护工、家庭医生。
“有了新制度、新人员、新设备、新药物,看病更得力嘞。”李琳满脸笑容。
去年秋天,职工贾玲咳嗽不停,来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李琳判断这不是简单的感冒,为她做了X光检查,并将影像结果传输给第九师医院。这名患者后来被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李琳为这名年过半百的患者开药、输液,叮嘱她少吃燥热食物、脚底不要受凉、出门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
“治疗后,我的咳嗽大大好转。最近李医生还通知我打流感疫苗。”贾玲说。
24岁的刘政勇毕业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去年4月来到庙尔沟,现任助理医师。“李主任是个好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用药、如何缝合伤口等。希望和他一起帮助更多牧民。”他说。
今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70年来,数代兵团人扎根边陲,通过“屯垦戍边”把戈壁荒漠建设成绿洲城镇。岁月无言染鬓霜,李琳用他半生的时光践行着“医卫戍边”。
辽阔的牧区、淳朴的牧民早已成为李琳生命中难以割舍的部分。临近退休,他希望得到返聘。除了继续守护好深山牧民的健康,他更想“帮助年轻娃娃打下良好基础”。
“我愿意在这里待一辈子。”李琳说。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