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瑶 马可
前不久,电影《父亲在远方》在乌鲁木齐首映。该片以三师叶城二牧场的上海支边青年姜万富为原型创作,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再现了这位“大医生”坚守边疆43年的感人事迹,立体、生动塑造了姜万富平凡而伟大、可敬又可爱的形象,深深打动在场观众,引起强烈反响。
精耕细作展画卷
《父亲在远方》深入挖掘新疆资源,以真实镜头展现苍茫雪山、无尽戈壁等宏伟景观。虽然大景更衬人的渺小,但姜万富却以平凡渺小的个人对抗改造着大环境,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影片在妆造、道具、配乐等方面匠心独运,兼顾真实与审美,增强了时代感与现实质感。
这部电影采用双线叙事手法。姜万富女儿姜欣送父亲骨灰回叶城二牧场的现实线,与姜欣安葬父亲骨灰途中遇到曾受父亲救助的牧工口述父亲生前感人事迹的回忆线,相互交织。其中,现实线是主线,从姜欣的视角切入,以点带面,将姜万富生前救死扶伤的故事串联,通过聚焦众多兵团人中的一员,映射兵团人的无私奉献。整部电影脉络清晰、构思精巧、内容丰富、内涵深邃。
《父亲在远方》作为人物传记类电影,尊重事实底色。电影制作团队在走访姜万富亲属和曾经与其一同工作的支边青年,实地考察叶城二牧场,收集有关姜万富的媒体报道,阅读姜万富的文章等基础上,倾情展现了一名基层党员的不平凡事迹,弘扬了兵团精神,让姜万富在荧幕上“活”了起来。
筚路蓝缕启山林
叶城二牧场曾是国家级贫困团场。1966年,17岁的姜万富告别亲人,从繁华大都市上海来到满目荒凉的农三师二牧场(现三师叶城二牧场)。经过5个月的培训学习后,他成了牧场为数不多的卫生员之一。
43年间,姜万富每半个月就要到叶城二牧场二连的100多个放牧点巡诊,在广袤无垠的荒野上,他总是独自一人背着药箱踽踽前行。
对医患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和时间赛跑,姜万富在悬崖峭壁上攀缘过,在奔腾的河水中艰难前行过,在暴风雪中穿越过。由于长期奔波在一线,他的胃病愈发严重。虽然如此,但他如同“铁人”一般,克服了重重困难。
当时,叶城二牧场医疗条件匮乏,有的病人因没有及时救治而丧失生命。姜万富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他到叶城县医院进修,主攻外科。学业结束,他回到叶城二牧场后,建立了手术室,和医护人员成功开展了一些外科手术。后来,在支边青年陆续回城时,他放弃了回到上海,回到家人身边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在叶城二牧场,继续为牧工和周围的各族群众服务。
如此种种,姜万富到底是为什么?影片告诉了观众答案,是情义。何谓情?《说文解字》曰:“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徐灏注笺:“发于本心谓之情。”这是姜万富对边疆人民饱含真情,发于本心的爱。何谓义?儒家常将义与利相对立,《论语·里仁》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姜万富公而忘私的崇高品德。故而“情义”二字,准确概括了姜万富对边疆人民的大爱与责任。
同心共谱团结曲
43年如一日,姜万富坚守的是初心,是对党和国家,对边疆人民的爱。影片展现的不仅是他作出的贡献,还有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友爱、互助。
姜欣刚下飞机时,不想麻烦任何人,自己租了一辆车开往叶城二牧场,没成想在路上遭遇车祸。水井房看护人阿里坤遇到她后,焦急而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姜欣却迟迟难以放下戒备。她跟随阿里坤回家后,阿里坤和家人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女孩是被他们亲切称为“穷多克特”的姜万富的女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为她端茶倒水,极尽善意。
而后,姜欣继续踏上安葬父亲骨灰的路。不料她又遇到洪水阻路,图鲁尔路过时不仅将她带回家,还热情邀请她参加自己孙子的满月宴。
接下来,姜欣继续上路。由于对昆仑山天气情况不甚了解,她在途中冻晕了,救治她的正是姜万富的徒弟尼加提。
由于一路上所遇同胞对姜欣的真诚、热情与关爱,她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后来的信任,从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前后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升华了影片的思想内涵,增强了感染力。
姜万富和姜欣两代人与边疆人民之间彼此温暖、互相帮助的动人情景在荧幕上生动展现,强烈激发了中华儿女的团结心。
《父亲在远方》把握时代脉搏,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影片以姜万富感人事迹展现兵团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讴歌了边疆人民同气连枝的民族深情。感动我们的人物太多了,希望有更多文艺工作者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创作出更多振奋人心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