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兵团日报

兵团70年:大漠戈壁写传奇

日期:12-03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为打造一流民兵队伍,每年冬季农闲时期,兵团都会大规模组织民兵集中训练。天山南北雪地之上,民兵训练热火朝天。“经历真刀真枪的训练,大家手上满是裂口和茧子。”第四师边境团场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突发事件处置、自然灾害抢救,时常可见兵团民兵的身影。

2024年1月,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级地震,来自兵团第一师的一支民兵队伍连夜集结,火速挺进地震灾区开展抢险救灾。7个月后的盛夏,受高温和强降水影响,塔里木河干流水量持续超警戒,这支民兵队伍又冲锋在前,在河岸加固堤坝,进行常态化巡逻,一旦发生洪水及时应对。维护一方安宁,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民兵不惧危险、舍生忘我。

唤醒沉睡大地

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一大群人光着膀子,在烈日暴晒下割草、刨地、播种……在许多军垦老兵的脑海里,火热的场景恍如昨日。

和平解放之初,经历常年动乱的新疆经济发展停滞。为减轻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负担,驻疆部队撸起袖子垦荒种粮,在国家物资极度匮乏时,实现自给自足。

兵团成立后,大批驻疆官兵集体转业变成生产尖兵,开启大规模开荒造田,修桥铺路。70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复转军人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加入这支生产大军,为新疆现代工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新疆地域广袤,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和盐碱地。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驻地大多选在风头水尾等贫瘠之地。

谈起兵团往事,87岁的老连长胡友才如数家珍。1937年出生的他,17岁时当了炮兵。1957年,胡友才响应号召来到兵团,在石河子“军垦第一连”扎下了根。

当时的石河子自然条件恶劣,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夏天40多摄氏度,目之所及皆是荒滩戈壁。战友们编了一段顺口溜:“远看白茫茫,近看乱石岗,一片盐碱滩,野草都不长。”

春天种下100棵树,到秋天最多只能活十来棵;一亩地播下37斤小麦种子,收获时只打了9斤小麦,还不到种子的1/4……胡友才对这些数字有着深刻记忆。老乡们看见兵团人在这开荒,直犯嘀咕:“在这里开荒造田能打出粮食来吗?”

为了尽快有收成,大家干起活儿来“不要命”。老军垦们起早贪黑干活,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形成“三五十六制”时间表:一天三顿饭3小时,睡觉5小时,16个小时劳动。

“那时候干活儿,三顿饭都在地里吃,吃饭没有碗筷,我们把铁锹当饭碗、坎土曼当菜盘、芦苇秆当筷子,用胳膊肘子擦去泥土,就把饭菜解决了。”胡友才说。

付出终有回报。被专家认为不可能种出任何作物的戈壁滩、盐碱地,长出了稻谷、麦穗和棉花。石河子所在的玛纳斯垦区,兵团首次试种棉花并获得成功,打破了北纬42度以北“植棉禁区”的传统观念。

如今的石河子,已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这里高楼林立,绿荫环绕的街道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城市四周被一片片沃土良田包围,金黄的麦穗、雪白的棉花、粉红的桃林,点缀着四季,为城市添彩。

石河子的变化,是几代兵团人白手起家、改天换地的缩影。70年来,兵团管理的城市陆续增至12座,曾经的亘古荒原变成一片片绿洲;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被打造成高产良田,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戈壁粮仓。

多年来,兵团在新疆、全国率先推广使用干播湿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生产技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5%,节水技术覆盖率达94.8%,高标准农田占耕地保有量的80%。

兵团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胡建国介绍,2023年,兵团以全国0.39%的粮食种植面积,实现总产增量90.6万吨,占全国增量的10.2%。小麦和玉米亩均单产,都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兵团还着力发展现代工业。

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兵团开创者们靠着节省一口粮食、一个帽檐、一个口袋,捐光自己的转业费,建起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工厂,生产出新疆第一吨钢铁、第一匹机制棉布、第一块毛巾、第一块方糖,拉开了新疆建设现代工业的序幕。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这是一件缝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挂在陈列柜中格外醒目。这件军大衣由兵团第八师一二一团军垦老兵王德明捐赠,是国家一级文物。一层叠着一层的补丁,掩盖了军大衣最初的模样,无声讲述着兵团创业之艰难,以及兵团先辈节衣缩食发展工业的坚定决心。

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如今,兵团已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兵团生产总值达3696.58亿元,约占新疆的1/5;工业增加值从1954年的240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近千亿元。

2024年9月,由新疆江浩电容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兵团首批12.6万只铝电解焊片电容器成功下线,填补了新疆电容器生产空白。该企业所在的兵团第七师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铝电解电容器为基础,有效推动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入铝基新材料企业16家,目前电子铝箔产能占全国的16%。

兵团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郇恒赛表示,未来,兵团将主动融入新疆“九大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棉花和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凝聚团结力量

历经战争生死考验、为党和人民立下卓越功勋的革命先辈组成的兵团开创者们,在革命胜利后,并没有留在繁华都市和亲人身边享受应得的荣誉。他们怀着对党、对国家的忠诚,来到离故乡万里之遥的新疆,在最荒凉、最艰苦、最恶劣的地方驻守下来,成为为国戍边、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兵团人,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安宁继续战斗。

1949年1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3名官兵,徒步急行军790公里,历时18天,从北向南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进驻和田平叛。胜利后,为了和田的稳定和发展,这些官兵集体转业,永久驻扎下来。他们用双手垦荒,与沙漠为伴,被称为“沙海老兵”。

一道命令执行一生。自从进驻和田,多数老兵再也没有回过故土。直到1999年,在时任兵团司令员张文岳的邀请下,已到耄耋之年的老兵们才第一次走出沙漠,来到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参观,那是他们在电视广播上知道的大地方。老兵们平生第一次坐上飞机、火车。初到石河子的那天晚上,老兵们怕弄脏酒店的被子,竟然和衣睡在了酒店的地板上。

如今,“沙海老兵”只剩下最后一人。他们的子孙大多留在当地,在大漠戈壁继续书写屯垦戍边传奇。

70年来,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兵团。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兵团精神薪火相传,为推动新时代屯垦戍边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今年58岁的李青春与妻子张晓芸,都是兵团第十师十八五团的护边员,两人已在中哈边境坚守了17年。那里地处世界四大蚊虫区之一的额尔齐斯河流域。每到5、6月份,蚊虫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最多时每立方米可达1700多只。烧牛粪熏、纱布浸柴油蒙脸、研制土膏药……夫妻俩想尽办法对付蚊虫,每天巡查20多公里,看护数千亩野生林。

像这样的新时代兵团人成千上万,他们无怨无悔扎根边疆,义无反顾扛起先辈留下的重担,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兵团精神。

如今,仍有众多有志青年通过西部计划志愿者、特岗教师、公务员报考、新职工招录、对口援疆等形式,投入兵团队伍之中。

“兵团人来自全国各地、千行百业,兵团精神是凝聚多方合力、促进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兵团党委宣传部干部李佳宾说,随着时代发展,兵团精神将不断完善丰富,持续为屯垦戍边事业贡献力量。

巍巍天山,莽莽昆仑,飞沙似雪,冷月如霜。一代代兵团儿女,头顶边关月,脚踏边疆土,守护万家灯火。

70年来,兵团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新时代,兵团的战略作用不可替代。

铭记历史,向兵团致敬!(记者:李自良 ?何军 ?蔡国栋? 孙哲? 苟立锋)

(原载《瞭望》2024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