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轩
加班,是工作中常有的状态,遇到棘手问题,或者需要赶时间、赶进度完成任务都需要加班。然而,当正常加班被扭曲为“形式主义加班”时,其本质与初衷便大相径庭,不仅无法提升工作效率,反而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效应,严重侵蚀着健康的工作文化和干事创业的氛围。
“形式主义加班”是一种典型的“伪勤奋”与“伪敬业”。它表现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所事事,一到下班时间却突然变得“忙碌”起来。这种加班,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推进工作,而是为了加班而加班,为了在领导面前留下“勤奋”的印象。他们热衷于“坐班不做事”,热衷于“领导不走我不走”,甚至将自己加班后“披星戴月”的状态分享至朋友圈,以此作为自己工作努力的证明。然而,这种看似“勤勉”的背后,实则是对工作效率的极大忽视,是对组织信任、群众期盼和岗位职责的严重背离。
“假加班”之风的盛行,其根源在于部分基层干部对权力的谄媚和对“作风病”的盲目追随。他们将加班视为一种向领导示好的手段,一种在职场上晋升的捷径,却忽略了工作的本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业绩提升,反而会让那些真正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感到寒心,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更为严重的是,“假加班”之风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极强的传染性。当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效仿这种“假勤奋”的行为时,整个工作环境将变得浮躁而虚假,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和创新思维将被淹没在无尽的加班“秀”中。这不仅会破坏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会让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要根治“假加班”这一“作风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导向,摒弃“唯时长论”的错误观念,更加注重工作实效和干部的实际表现。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大力营造“重实干、善实干、真实干”的浓厚氛围,精准识别并提拔重用,确保干部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真正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要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此外,要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对于那些企图通过“假积极”“邀功请赏”的部分干部,及时“敲打”、约谈提醒,形成有效的震慑和警示作用。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干部群众积极举报身边的“假加班”问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