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
一师十一团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生态环境脆弱,职工群众曾饱受风沙肆虐之苦。几十年来,团场几代人不懈努力,在沙漠边缘建起170公里长的绿色林带,让绿洲向沙漠深处延伸了20多公里。
如今,站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仅一路之隔的十一团防沙治沙四翅滨藜种植基地,望着一株株齐腰高的四翅滨藜,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谢小云感慨万千,因为这优美景象凝聚着她几十年来防沙治沙的心血。
20世纪90年代,20岁的谢小云从湖南湘潭农业学校毕业后来到兵团工作,成为了十一团的一名农业技术员。坚守在防沙治沙一线,谢小云不断探索治沙方法,把美好青春奉献给了兵团“绿色事业”。
通过查阅资料、外出考察,谢小云了解到四翅滨藜具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生物产量高等优良特性,适合在沙漠边缘种植,于是她向团党委建议引种四翅滨藜。在63亩试验地试种,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90%以上,长势喜人。可没想到,2019年秋季栽植的7000亩四翅滨藜,2020年春季苗木成活率却不到10%,90%以上的苗木烂根死亡。
回想起4年前栽种四翅滨藜的情景,谢小云直摇头:“当时,我们在南面沙梁上种植,树苗跟着沙子一起被大风刮跑,造林难度很大。”
困难再大,也动摇不了治沙人的决心。为了“拿下”这片沙地,十一团成立了由谢小云牵头负责的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为尽早想出解决办法,提高四翅滨藜造林成活率,谢小云连续几个月吃住、办公都在工地,历经10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利用种子进行大棚育苗、露地育苗,用容器苗、裸根苗栽植造林。
2020年4月,十一团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左右。如今四翅滨藜、梭梭等耐盐碱植物种植面积已达到8万亩,为当地防沙治沙和盐碱地治理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多年来,十一团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加强天然荒漠林封育管护,规模化营造人工防护林,由团场外围向内部依次建造荒漠林、防风固沙基干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以及居住区绿化林,构筑了四级生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该团防护林面积达到21.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团初期的5%提高到现在的33.8%,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64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3.9亿元,经济效益翻了4600倍。
从青春靓丽到两鬓斑白,谢小云带领团镇职工在沙漠边缘建起了绿色生态带,不仅实现“人进沙退”,还让这抹绿色成为推动职工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因防沙治沙有功,2019年她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11月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荣誉称号。
“只要树活了,吃的苦就值了!治沙工作任重道远,我将继续坚持在林业工作上、坚守在这片沙漠中,继续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以配得上党和国家给我的这些荣誉。”谢小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