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升
新疆作家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首次出版于2010年6月,这部书让阿勒泰这块北疆之北的美丽土地赫然进入读者的视线,并以其质朴粗犷的风姿打动了所有人。10多年后再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娟清新纯净的文字与美丽的阿勒泰相映生辉。李娟以妙趣横生的文风,不遗余力地挖掘着平凡日子里的那些闪光点,令沉重艰辛的生活随之生出希望的羽翼,变得轻盈而充满梦幻。
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共分为五辑,记录了李娟随家人在阿勒泰深山牧场中的生活日常。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红土地……李娟与母亲一起经营着半流动的杂货铺兼裁缝店,辗转在一个个遥远而陌生的地名之间。脚下的旷野沉默着,辽阔且荒凉,恶劣的气候与贫瘠的土壤考验着试图在这片大地上生存的人们。李娟经受住了来自旷野的洗礼,并构建起了一种独特而充满诗意的生命状态。她仿佛一粒戈壁滩上的花芸豆,看似脆弱,实则坚韧,即使在粗砾的大地上也能萌生奇迹般的嫩芽,肆意地挥洒着鲜活的生命力。
李娟善于发现生活细微处的美好,并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在巴拉尔茨,她喜欢去河边洗衣服。穿过深密的丛林,来到宽而浅的河流边,河水冰凉清澈,在夏日炽烈的阳光下激荡出一片幽幽凉意。她放慢脚步,倾听着百灵鸟与麻雀的啁啾细语,沉醉在河畔野花的色彩与芬芳之中,此时,“吃一颗糖,都会吃出比平时更充分的香甜,剥下来的糖纸也会觉得分外的美丽。”由于地处偏僻,用电不便,巴拉尔茨的夜晚漆黑一片,李娟在黑暗中借着炉火和月光为家人准备晚饭,简单的拉面、烩菜洋溢着温馨幸福的味道。她住过帐篷,住过地窝子,也住过废弃的旧房子,简陋的环境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情,反而让她更加珍视旷野里一点一滴的惊喜,满怀感恩与知足,将自己全身心融入自然。
在旷野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脆弱,这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更为紧密。旷野之中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格外真挚而热烈,甚至连陌生人之间也流动着宽容互助的脉脉温情。李娟写母亲,母亲时常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狡黠与童心,诓得女儿“留守”在家陪伴年迈的外婆,而她则趁暇四处散步游玩,穿山涉水,归来时却也不忘为女儿带回一捧红艳艳的野莓果;写与哈萨克族女孩喀甫娜之间的友谊,她既感激喀甫娜骑马四个小时前来看望自己的情分,又苦恼于两人之间因种种隔阂而难免尴尬的相处模式,只能选择遗憾地逃避对方的热情;写与卡车司机林林之间短暂却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当恋人的白色卡车满载夜月的清辉驶向杂货店时,那种期盼、欣喜与羞涩交织在一起全部融入了她的眼眸;房东叶尔保拉提“妈妈”力大无穷且心灵手巧,举重若轻地帮李娟完成劈柴、揉面、搬水等繁重的活计,她还会在做家务的间隙,扭动着粗壮却灵活的腰身跳“黑走马”舞蹈,浑身充盈着丰沛的力量与优美;深山牧区的孩子们开心地捡柴、挤奶,乐此不疲,劳动既是生活赋予的启蒙,也是童年重要的游戏,磨砺出他们纯洁、坚韧的心性;不知名的老人怀抱羊羔,尽力保护着降生不久的弱小生命,慈爱而悲悯……不知不觉间,李娟凭着敏锐的目光与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旷野之上妙趣横生的人物群像。生活在阿勒泰的人们,身上散发着相似的、天真淳朴的气质,深深感动着靠近他们的每一个人。
旷野之上的生活纯粹而艰辛,李娟从其中捕捉着未经雕饰的真善美,并一一诉诸笔尖。诗意在她的文字之间倾泻而出,飘逸着隽永的灵气,流淌过阿勒泰草原与山林的每一个角落。在她的笔下,“诗和远方”扎根大地、野蛮生长,以朴实浑厚的力量叩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