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娴
“岷江河谷的风,吹开羌山的花。感恩善良的人们,有许多心里话。朋友请到汶川来,这里也是您的家。无忧城里的人,快乐幸福的笑……”一曲《汶川欢迎你》,将我的思绪带回晚秋时节在无忧城中度过的光阴。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16年前,因一场大地震牵动过亿万人的心。16年后,2024年9月25日,由中共汶川县委宣传部与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记者汶川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汶川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副刊编辑记者走进汶川,亲身感受在灾难中奋勇崛起的汶川如今的新风貌。
赴汶川前,我在网络上查看汶川信息,“无忧”二字映入眼帘。16年来,凭借着当地人民自强不息的信念,以及全国各地的鼎力援建,满目疮痍的汶川早已焕发了新生机,拥有了新模样。
今日的汶川,底气十足地向外界发出了“天府无忧谷 康养新汶川”的推介口号。
百闻不如一见。怀揣期许,向汶川而行。落地成都双流机场后,登上大巴车,特意临窗而坐。窗框似相机取景器,将岷江川流山间的美景一一呈现。越靠近目的地,隧道越多。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方觅得此处世外桃源。
穿过座座高山,岷江似一位诚邀我们做客的主人,总在隧道口等候着我们。夜幕降临,我们也抵达了此行的居住地——汶川县绵虒镇大禹农庄。
大禹农庄位于汶川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内,面朝岷江,依山而建。“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史载他的故乡,就在汶川石纽山刳儿坪。
在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中就有一部剧目叫《大禹治水》,唱词中的“耶格西”便是大禹的羌族名字。羌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关于大禹的故事,羌族人民世代口口相传,延传至今。那宝贵的大禹精神,更是在岷江河畔源远流长。
为纪念祖先,传递大禹精神,汶川深挖大禹文化,专门打造了大禹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大禹文化旅游区,让大禹成为汶川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汶川都会举办隆重的大禹华诞庆典活动,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古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载,征服洪水,令临江百姓生活无忧。今朝,得益于长期对大禹文化的传承保护,大禹不仅成了灾后汶川的一张“金色名片”,也因其广泛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助推了汶川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汶川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除了大禹文化,羌族文化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在大禹农庄举行的羌族文化展示活动中,两位年逾七旬的羌族大娘,用自制的羌笛,吹奏了乐曲。那音色柔和纤细,婉转悠扬,仿佛能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羌族人民的自信与顽强。
羌笛不仅是羌族的民间乐器,更是羌族文化的灵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代诗人常用羌笛象征思乡之情和边塞生活的艰辛。而如今,羌笛被称为“云上的非遗”。羌族人民在庆祝丰收,过年过节时会吹响羌笛,表达喜悦的心情。古今对比,一忧一喜,映衬出当地人民正过着诸事无忧的幸福生活。
探访越深入,越感叹于汶川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县域最北端的阿尔沟景区常年积雪,拥有全国高海拔地区落差最大的滑雪场,雪期长达六七个月。县域中部有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能够近距离亲近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原生态大熊猫。“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位于213国道旁的渔子溪村。纪念馆主体建筑名为“裂痕”,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
古人云: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私以为,皆因“无忧”二字。观今日之汶川,当地百姓生活无忧,汶川游人亦能乐享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