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越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天山脚下,伊犁河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金琪珊”。60多年前,这里被称作农四师高尔基农场;如今,这里被叫作四师七十三团。
1963年,我出生在高尔基农场八连。八连位于场部的东北方向约5公里处。连队被伊犁河半环绕着,河畔长满了各种树木,是一个天然的氧吧。
八连是个小连队,前后有10排兵营式的住房,每排5户到7户不等。我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八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南腔北调在这里汇集,他们带来了家乡的文化、技术、美食,大家互相交流,不分彼此。
连队有个叫许明孝的四川退伍兵,当时任连里的文书兼广播员。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忙碌起来。他一手拿几篇稿子或一份报纸,一手拿个铁皮卷成的喇叭,大声播报各种消息。
在连队中心球场旁边的树林带里,两棵树之间架了一根很粗的钢管,铁锤敲击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时间一到,连队值班人员就会敲击钢管,不同的节奏代替不同的作息时间,有起床的、上班的、下班的等。后来条件好了,连队安装了一个高音喇叭,作息号就从这里发出。
当年,农场组织了一批优秀人才和骨干力量,在八连培育适合生长的优质农作物品种。后来,八连开始推广种植水稻,因为水好、地好、人负责,种出的水稻醇香可口,供不应求,荣获了“鱼米之乡”的美称。
虽说八连是农场的牧业单位,但除了肉食品供应外,副业也做得十分红火,如酿酒加工坊、粉条作坊、豆腐作坊等。每天都有各单位的马车、拖拉机前来调取副食品,你来我往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那时连队粉条加工作坊的效益不错,一排排架子上晾晒着刚出锅的湿粉条。湿粉条生吃口感也很好,连队的小朋友经常前去光顾。记得有一天中午,我一个人悄悄溜到晾晒的粉条架下,刚抓了一把,就被工作人员发现,大喊着追过来,吓得我撒腿就跑。
我八岁以前,八连没有学校,上学的孩子都要到附近的其他连队去。后来,连队的学龄儿童多了,于是也建了一所简易学校,我就成了第一批入校的学生。当时学校一共有3间教室,一二年级合用一间教室,三四年级合用一间教室,五年级只有6个学生,就把一间作办公室兼图书室用的小屋子当教室用。记得我入学那天,教室的墙皮还没有干透。草泥抹的墙面,没有多久便长出了许多麦芽,满墙都是绿绿的。
当年,连队的娱乐活动不多。每次连队要放电影,大人们就盼望早早下班,早点回家做饭吃。离电影开演还有几个小时,有人就提前用小板凳占了位置。那时候连队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电影队有专用的户外发电机,连队职工群众对此十分好奇,等发电机开始工作了,白色的幕布上先是一片白光,观众们就借机用手做出各种动物的造型,你来一个小兔子,我来一个大狼狗,惹得大家开怀大笑。直到电影开始了,人们才安静下来。
记得那时候连队放映的电影,大都是黑白色的,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奇袭白虎团》等,人们是百看不厌。每当听说场部或者其他连队要放映电影,八连职工群众会不辞辛劳赶5公里甚至更远的路程去看电影。记得当时有人是骑自行车去的,但大部分人都是走路去的,那劲头真大。
除了电影,连队的文艺演出也极大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演员是连队的青年文艺骨干,节目大多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八连独创的节目,每次去场部参加会演或比赛,都能拿奖。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演员们为了烘托气氛,用一块大铁皮,一张一曲地抖动产生打雷的音效……
春夏季节,八连的职工群众都喜欢去河边挖野菜,采摘野蘑菇、野葡萄。
夏天,这里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只要学校不上课,我们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到河边去游泳。有一回,我们几个小朋友相互怂恿着,在雨天下河游泳。虽然雨天有点冷,可是钻进水里我们竟然发现,水里比水面上要温暖许多。当然,在水里泡久了也不行,我们几个上岸后冷得全身起了鸡皮疙瘩,哆哆嗦嗦地穿好衣服就往家里跑。
到了冬天,连队职工群众的主要任务是积肥。我还记得父母当年和那些叔叔阿姨们一起用爬犁往大田里拉肥的场景:一路上人们有说有笑,穿梭在田间地头,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半天的工夫,大雪覆盖的田野上满是整齐有序的肥料,深色的肥堆与白色的厚雪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来年的庄稼送上了最好的礼物。
那时,我与其他年龄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一样,只要有空就帮父母一起拉肥。大人们力气大,拉的爬犁大,装的肥料也多。我们小朋友们拉多少算多少,主要是为了开心,图个人多热闹。
冰雪覆盖的河面结了冰,成群结队的大人小孩尽情地玩耍。有滑冰刀的成人,有滑小爬犁的小朋友,自制的滑雪板、冰车也是五花八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段国臣的上海支边青年,脚下穿的是一副从上海带来的高级冰刀,他在光滑的冰面上时而猫腰前行,时而转身倒滑,转弯、摆手轻松自在,如飞燕在冰面自由翱翔,优美的身姿令所有在场的人拍手叫好。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段国臣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后来被调往乌鲁木齐的一所高校工作。
1989年,八连进行了改组,人员分流,一部分人安置在修造连,一部分人去了七连,还有一些人去了别的单位。八连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八连在我的记忆里却永远不会消失。那些曾经在八连奋斗过、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把忠骨埋在天山脚下。他们是祖国的卫士,永远地守望着祖国的西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