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踏入石河子市群众艺术馆的大门,我便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段工作旅程中,我始终致力于挖掘、保护和传承非遗。通过不懈努力,八师石河子市的非遗项目数量持续增长,我们成功申报了6个兵团级和28个师市级非遗项目。同时,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包括2位兵团级和42位师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这些成就,让我深感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决心。
群众艺术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我深知其重要性。因此,我积极发挥群众艺术馆的职能,推动非遗的传播和发展。我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非遗展览、讲座和演出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同时,我也十分重视发掘培养非遗传承人,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课程等方式,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推动非遗传播和发展的同时,我深刻思考如何将非遗与兵团军垦文化相结合。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而兵团军垦文化是兵团特有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兵团人的奋斗历程和坚韧品质,将非遗与兵团军垦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兵团军垦文化的内涵,也可以让非遗在兵团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兵团人的生活和情感。我走访了许多军垦老前辈,听他们讲述当年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深受感动,也为我将非遗与兵团军垦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我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兵团军垦文化的表现形式中。例如,在军垦题材的文艺创作中,我引入了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非遗元素,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和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我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军营、企业、社区等场所,展示他们的技艺和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和兵团军垦文化的魅力。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一系列以非遗和兵团军垦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例如军垦文化节、非遗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和兵团军垦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深入地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为了让非遗更加深入人心,我积极将非遗引入军营、企业、社区、乡村、学校等场所,并指导部队战士、群众、师生学习舞狮、舞龙等传统技艺,让他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激发起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我还深入基层一线,用传统文化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讲述兵团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兵团的历史和文化。
在南疆挂职期间,我致力于让当地的职工群众了解非遗,协调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豫剧、秦腔等走进校园,让大中小学生能够近距离观看传统艺术表演,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能够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多年来,每逢元宵节我都会带领团队悉心筹备军垦大联欢活动。我们诚邀各单位参演队伍共襄盛举,从民间传说到四大名著人物,从中华传统武术到太极表演,再到民族舞蹈、马术等,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让元宵节成了师市人民翘首以盼的节日。
我一直努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的活力源泉。因此,我非常注重非遗的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和时尚理念,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非遗作品。
多年来,我始终坚守在传播和保护非遗的第一线,用非遗点亮了兵团军垦文化,赋予了兵团军垦文化新的内涵。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发掘、传承,非遗一定会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八师石河子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研究馆员 张伟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