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绽放的梅花、奔腾的骏马、活灵活现的小鸟、美丽的姑娘……走进麦秸画传承人蒲昱蓉家,一幅幅精美的麦秸画挂在墙上,惹人注目。人物、动物、植物……被她用麦秆表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不禁发出感叹:“小小的麦秆,竟然能做出这么美的工艺品,真是太神奇了!”
蒲昱蓉出生在七师一二四团,是一名普通职工。她从小受母亲影响,特别喜欢做手工。
“我妈妈在团场出了名的手巧。她会裁制衣服,会绣花,还经常用麦秆做成各种小动物。我把这些麦秸画压在透明的玻璃下面,每天都要看一看。”蒲昱蓉说,5岁时她就对一些美丽的图案感兴趣,尤其是麦秸画,跟着母亲学习这项技艺,至今已有57年了。
蒲昱蓉曾花费大量时间对麦秸画进行研究,她发现麦秆的色泽、纹理对作品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麦秸画具有特殊表现力,但也有局限性。为此,蒲昱蓉在创作中广泛吸收现代绘画艺术手法,通过精心设计和改进工艺,不断拓宽艺术表现的边界。
得益于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一二四团的麦秆亮度、光泽度都极好,成为蒲昱蓉创作麦秸画最好的材料。每年7月连队收割小麦时,她就会去麦地里割很多麦秆,带回家后一根一根精挑细选,之后放在做手工的箱子里备用。
虽然挑选麦秆要花费大量时间,但蒲昱蓉却乐此不疲:“我经常把麦秆制作成一幅幅麦秸画送给同学和朋友,他们都很喜欢,这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蒲昱蓉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商场看到一幅被装裱后挂在墙上的麦秸画。那幅画古朴典雅,纹理明暗深浅不一,看上去熠熠生辉,让她内心受到极大鼓舞。
回到团场后,蒲昱蓉更加醉心于麦秸画艺术。有时,为了制作一幅精美的麦秸画,她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幅麦秸画由上百甚至上千根麦秆组成,要经过泡、熏、蒸、烫、漂、染等1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而成,图案构思、麦秆剖剪等,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蒲昱蓉说,虽然作品制作起来比较烦琐,但她非常享受制作过程,夜晚制作麦秸画时,常常一抬头天已经蒙蒙亮了。
凭借对麦秸画的热爱,蒲昱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作中探索,不断为作品赋予时代内涵。她在继承传统麦秸画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将国画、烙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麦秸画创作,让寻常之物呈现出别样的效果,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制作麦秸画的麦秆,接近根部的地方比较坚硬,蒲昱蓉将这部分麦秆剪碎,独创了“麦秸粒画”,这种创作形式弥补了麦秸画无法表现的朦胧感,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几十年来,蒲昱蓉先后创作了100余幅麦秸画,她的作品曾多次参展并获奖。其中,在2010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她创作的《新疆姑娘》《鹤》《雄狮》等麦秸画作品深受观众好评。
麦秸画因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麦秸制作,被称为“绿色艺术”,深受年轻人喜爱。近年来,蒲昱蓉带着她的麦秸画和她与麦秸画的故事,走进七师胡杨河市和奎屯市的多个社区和多所学校,向居民和学生传授麦秸画制作技艺。
“我最开心的事是和年轻人交流,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麦秸画,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把麦秸画与当代生活连接,让麦秸画绽放时代光彩。”蒲昱蓉说。
项目名称:麦秸画
列入年份:2008年
项目简介:
麦秸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秆画、烧烫画等,它以麦秸为主要材料,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
制作麦秸画,先要挑选优质的麦秸,然后经过熏、蒸、漂等工序处理,使其色泽洁白、质地柔软,再根据设计图案,将麦秸进行裁剪、粘贴、拼接,才能成画。民间艺人以高超的技艺,用麦秸熟练地表现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画面栩栩如生。
麦秸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它不仅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今,麦秸画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应用国画、版画、剪纸、烙画、雕刻等艺术表现形式,民间艺人以精湛的手法制作出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作品。
传承人:七师一二四团职工蒲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