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星
“8个瑞士卷怎么分?”这两天,多个瑞士卷相关词条冲上热搜。原来,一女子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吃瑞士卷被老公训斥”的视频莫名火了,相关内容随之井喷,莫名被“包围”的人们开始吐槽,“这样的话题有什么可炒的”。
社交媒体时代,注意力是十分稀缺的资源。于很多网友而言,各平台的热搜榜可说是新闻和信息的筛选器,但若榜单中充斥各类烂梗,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有锐度的声音必然更难突出重围。这已不仅是公共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还会压缩理性的空间、钝化人们的智识。
大量网络公共话题落入庸俗、乏味乃至真假难辨的泥潭,本质上还是流量生意作祟。纵观网上,话题情绪越是“饱满”,观点越是偏激,剧情越是狗血,人物越是对立,似乎就越有流量。在利益驱使下,一众自媒体、营销号一哄而上,什么热就蹭什么,不惜信口雌黄、摆拍造假,“人造热搜”大有走向流水线生产之势。一些想分一杯羹的博主、网友甚至媒体也被裹挟其中,充当了无聊话题的放大器。盯着用户活跃度的平台更是乐见其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是循环,关注参与热搜的人越多,就越无异于把“议程设置”的权力全交给了流量。
热搜榜作为社交媒体的产品,当然不能要求其上皆是“严肃新闻”,但当流量逻辑大行其道,某些鸡毛狗血的小事被无限放大,制造出不必要的情绪焦虑和矛盾冲突、对立撕裂,就不得不加以重视了。当下传播格局下,“媒体”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而有传播就有责任。那些剑走偏锋的社交媒体不能永远拿着商业逻辑当挡箭牌,拿捏人性弱点赚得盆满钵满,这买卖不仅缺德,也做不长远。
(据《北京日报》)